“有好的人型机器人项目,一定要介绍给我!”
“我们在人型机器人方面的投资额度很充足,有产业链上下游任何优质项目多多分享!”
“如果你认识人型机器人方面的好企业,有机会带他来我们办公室坐坐!”……
面对创投机构向记者抛来的“项目推介邀约”橄榄枝,记者有点不知所措。
在近日由东莞滨海湾新区管委会与浙江浙银汇金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具身智能产业与资本对接会上,多位创投机构人士除了向记者询问“有没有好项目推介”,还争相与人型机器人企业家建立联系,为了尽可能多地锁定投资项目。
这背后,是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赛道股权投资日益火热。
去年4月首届中国人型机器人产业大会发布的《人型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26年国内人型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04.71亿元,2029年达到750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000亿元,这意味着中国人型机器人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2.6%。
一位杭州地区创投机构负责人在对接会现场向记者透露,为了抢占人型机器人赛道的投资机会,他们年初设立专门投向人型机器人的子基金,没想到这个子基金在3个月完成“超募”,近期他们正四处寻找优质项目,满足出资人对挖掘下一个“宇树科技”的憧憬。
IT桔子数据显示,2024年—2025年一季度期间,人形机器人领域发生64笔千万元级的股权融资,仅今年一季度达到19笔,较去年同期增长280%。
这背后,是众多股权投资机构发现AI+人型机器人的技术融合,正驱动人型机器人朝着完全自主决策的具身智能方向发展,即人型机器人基于物理世界的外部环境交互信息,如同人类般实时做出反应及行动。这将赋予人型机器人更大的发展前景与想象空间。
面对如火如荼的人型机器人股权投资,也有创投业内人士感慨投资决策越来越“难”。
“现在众多创投资本都扎堆投向人型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导致我们长期跟踪的一个项目估值今年以来迅速翻倍,吓得我们不敢投资。”作为国内一家聚焦机器人赛道股权投资的创投机构合伙人,张刚向记者无奈表示。
部分创投机构开始对人型机器人本体制造领域采取“只看不投”策略,原因是资本涌入令这个赛道竞争变得格外激烈,未来只有少数知名品牌人型机器人有望脱颖而出。这意味着创投机构需烧钱支持人型机器人企业持续打响品牌知名度。但此举能有多大胜算,这些创投机构心里没底。
运动控制核心零部件投资太火,创投机构转向“感知”“决策”领域找项目
所谓“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项新兴分支赛道,强调智能体(比如人型机器人等)通过“物理实体”与真实环境进行实时交互与动态学习,实现更接近人类或生物的智能行为。目前,以人型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产业正处于从实验室向产业化过渡的关键期,市场潜力巨大,呈现高增长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指出,未来智能化的人型机器人,需具备感觉要素、运动要素与思考要素。根据智能机器人的技术发展方向,可分成基于场景识别智能化的单机自主机器人、基于互联互通集成化的多机协同机器人、基于人机交互拟人化的人机共融机器人。但在研发过程,智能化机器人仍需解决基于视觉的环境三维感知识别技术、多源多通道传感异构数据融合技术、基于环境理解的全局精准定位技术、多机协同的集群化交互与控制技术、大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深度学习与多模式融合学习技术、多约束下机器人运动路径规划技术、多任务自适应协同的群智决策技术、产品知识图谱与知识网络构建技术等多重关键技术。
张刚表示,这驱动越来越多股权投资资本纷纷涌入智能化人型机器人赛道,因为每个关键技术的解决,都意味着相关企业将获得人型机器人智能化升级的巨大红利。
他透露,今年以来人型机器人股权投资之所以持续火热,一个重要因素是创投资本认为今年人形机器人也将取得一系列突破:一是技术融合的提速,比如大模型与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深度整合、多模态交互能力的显著提升、核心算法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等;二是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深化,包括垂直领域解决方案标准化、商业化应用加速落地、新型应用场景不断涌现等;三是人型机器人产业链协同效应增强,包括上下游企业深度协作、核心部件国产化进程提速、产业生态体系逐步完善等。
“尤其是人型机器人上游运动控制环节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细分领域,由于大量创投资本的项目争夺,导致部分企业估值每周都在上一个台阶,我们想投都觉得太贵投不起。”张刚说。这倒逼他们将投资目光转向人型机器人的“决策”与“感知”领域。
他很快发现,由于人型机器人“决策”需要大模型技术的支持,而大模型的研发又是一项昂贵的投入,能负担这项投资的,主要是互联网大型企业。于是他只能将更多精力转向挖掘人型机器人“感知”领域的潜力企业。
在人型机器人“感知”领域,触觉是实现具身智能的一大关键。它给人型机器人提供直接的接触力与表面质感信息,从而实现精确操作与安全控制。未来,具备具身智能的人型机器人需配备运动、交互、力控、视觉与触觉传感器,从而拥有类似人类的感知与控制能力,提升其交互与适应性。
张刚透露,围绕人型机器人“感知”领域的股权投资,他考察了多家相关初创企业,发现不同传感模式各有利弊。比如视觉传感能识别物体、环境与姿态,可以开展导航与物体检测,但无法直接感知接触与压力,在遮挡或近距离操作时精度不足;力控传感可以令人型机器人更具平衡力与安全性,但它缺乏精确的表面力学信息,无法感知与物体之间的微小触感;运动传感也能检测人型机器人的运动状态并保持其平衡,但无法提供局部接触的信息、手部或身体外力。因此,越来越多股权投资机构都将投资目光转向“触觉传感”领域,后者在给人型机器人提供直接的接触力与压力反馈同时,还能实现精确的力控与操作,增强人型机器人的安全性。
随着触觉技术的发展,当前人型机器人正从无触觉向有触觉发展。比如2023年三季度特斯拉推出的Gen 1人型机器人是无触觉的,但当年年底Gen 2人型机器人面世时,变成有触觉的;去年,国内多家机器人企业推出的人型机器人也具备“触觉”。
“影响我们在人型机器人触觉传感领域股权投资的最大挑战,是触觉传感器的技术路线众多,没人能精准预测谁能笑到最后。”张刚告诉记者。当前人型机器人触觉传感器的技术类型包括压阻式、电容式、压电式、光学与霍尔效应等,谁能最终脱颖而出,主要取决于初创企业能否实现全维度曲面集成、三维力矢量感知、多物理模态集成等技术突破以解决传统感知的局限、研发全新复合传感材料提升接触稳定性与抓取成功率、以及构建深度学习触觉识别与多模态感知数据融合的算法,实现感知精度大幅提升。
这令他在人型机器人感知领域“看得多、投得少”。
同创伟业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郑伟鹤表示,他们也特别看重人型机器人研发企业团队在底层算法、核心部件、场景化落地的突破能力,这是构建中国人型机器人产业生态的关键节点。
记者注意到,相比创投机构的“谨慎投资”,部分上市公司对人型机器人“感知”领域的投资并购意愿相对更高。这背后,是他们发现人型机器人正构建感知、决策、行动合一的智能新生态,无论是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游的核心零部件,还是中游人型机器人本体制造与系统集成与下游应用市场,感知智能的重要性日益增强,若上市公司通过投资收购,给自身人型机器人产业注入更强的“感知智能”,将有助于企业在人型机器人产业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记者注意到,在这次对接会上,越来越多资本正携手上市公司布局人型机器人赛道的资本运作。
浙江浙银汇金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志敏向记者透露,通过与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杭州市智能制造产业协会等机构合作搭建“AI+机器人”生态,他们正持续深化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及产业方的协同效应,破解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及应用场景所存在的“产业链分散,国际化布局受阻”、“应用场景模糊,落地困难”、“成本高企,商业化受限”、“产品力不足,恶性竞争”等挑战,赋能相关上市公司产业升级,助力具身智能产业更好发展。
场景化落地与商业化周期挑战犹存,创投资本期待出资人保持耐心
记者注意到,在人型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赛道股权投资日益火热之际,另一个备受股权投资资本高度关注的挑战,是人型机器人的应用前景到底有多大。
一位国内大型创投机构人士赵强向记者透露,当前影响他们投资决策的另一个关键变量,并不是人型机器人企业估值节节攀升,而是他们“吃不准”人型机器人场景化落地的成效。
在他看来,人型机器人的应用,主要聚焦在三大场景,分别是工业场景、商业场景与家庭场景,但每个场景都有人型机器人应用的不同痛点,比如商业场景需要低成本、工业场景需要人型机器人具备低发热、高密度与轻量化等高性能、生活场景对人型机器人的安全性尤其看重,这都导致人型机器人替代效应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一位长期聚焦工业场景具身智能应用的人士向记者透露,工业制造场景存在“数据不能出厂”、“自动化程度高”、“数据孤岛效应大”(设备独立工作以及工序间数据互不流通)、“工序工艺流程多”、“良率要求高”等特点,这都给人型机器人在工业场景应用带来不小的麻烦。由于数据不能出厂,人型机器人只能先运往厂房进行反复测试,自动化程度高又令人型机器人的替代效应存疑,工序工艺流程多令人型机器人难以胜任生产工作等,这都导致制造企业的买单意愿下降。
“不少创投机构最担心的是,人型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商业模式很难跑通,因为人型机器人企业在A企业定制的人型机器人工作方案,未必适合B企业,导致人型机器人产品缺乏标准化生产运作,令企业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他指出。当前不少专注工业场景的人型机器人研发企业研发投入与日常运营仍需要创投机构“输血”,缺乏自主造血能力。
因此,越来越多创投机构纷纷将目光转向人型机器人在商业场景的应用——在展厅接待、数据采集、便利店服务等商业场景,人型机器人有更大几率能实现标准化服务,从而打通商业模式与实现规模效应,驱动相关商业场景人型机器人企业取得业绩稳健较快增长。此外,家庭场景下的陪伴机器人与家政服务机器人,也开始受到部分创投资本的关注。
基石资本投资部执行董事张任奇认为,人型机器人应用前景有多大,需先区分“真需求”与“伪场景”。比如在工业制造场景,人型机器人能弥补劳动力短缺(如搬运、高危作业),替代繁重且枯燥的工作任务;医疗机器人可以提升手术精度;家庭服务机器人可以陪伴老人孩童、并分担家务工作等,这些都是明确的“真需求”。相比而言,某些场景若缺乏长期黏性的用户刚性需求、或受众群体很窄,则是“伪场景”。
张刚认为,围绕“真需求”,创投机构还需综合评估人型机器人的商业化周期挑战,其本质是技术成熟度与市场接受度的平衡。尽管当前人型机器人赛道股权投资估值相对较高,但就长期而言,人型机器人发展才刚刚起步,随着AI+机器人融合发展,人形机器人的仿生大脑、仿生小脑、本体核心关键零部件性能都有望得到持续提升,从而给人型机器人场景化落地带来更高的成功几率。
“由于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赛道太火热,如今不少基金出资人心态也发生变化,开始期待这个赛道能带来赚快钱赚大钱。近期我们与他们分享最多的,是人型机器人刚刚兴起,需相当长时间的技术突破、产业迭代与应用落地,才能成为下一个划时代产业,基金出资人若要分享人型机器人发展的最大红利,需保持足够的耐心与信心。”他指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作者:陈植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