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金斧子,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当前位置: 首页 > 私募社区 > 以运动用品为例,看品牌为何衰落
以运动用品为例,看品牌为何衰落
2022-12-09
0
0

作者 | 研究员 :谢譞璇


·  为什么要研究品牌衰落?


对于消费品,品牌是产品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印象,是一种重要的承诺和信任。在日常研究中,思维惯性很容易正向顺势展开,比如对当下优秀的公司,市场更多的分析是——未来份额会如何继续提升、品牌力会更强。但真实的事物发展和企业经营是非常复杂的,因此,逆向思维非常重要。芒格也曾说“如果我知道我会在哪里死去,那么我就永远不会去那里。” 所以,我们自己在做研究时,经常会反过来想想,当下看似闪耀的公司,是否存在一些长期隐忧,目前业绩的强劲增长,背后是不是做出了不利于长期竞争优势的牺牲?对于持仓的公司,我们更会想尽一切办法挑刺,反复不断地评估潜在风险和护城河的变化。


本篇月报,我们会以一家曾风靡一时的运动品牌为例,分析它是如何走向衰落,以及对研究有哪些启发。这个品牌曾和耐克、阿迪一起流行,处在国内运动用品市场第一梯队,但后来却一路衰落,不仅销售额大幅下滑,盈利也在亏损边缘,而此时它的竞争对手已经远远把它甩在身后。


·  曾经的辉煌


该品牌20世纪下半叶进入运动领域,赞助过多项国际顶级赛事,围绕的运动项目也很多,包括篮球、足球等,拥有较高知名度。


当时该品牌的打法,主要针对耐克和阿迪布局有所缺失的时尚运动,通过鲜明大胆的色彩和潮流设计,打破了运动和时尚的界限,迎来迅速发展,早期销售额几乎每年翻番,定价也比拟国际一线品牌。当时的校园和大街,它的经典logo随处可见,成为流行趋势。除了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它也受到了经销商的追捧,当时经销商的净利率达到10-15%,高于同行,因此开店热情非常高,甚至达到二线城市一条街上都能看到好几家店。


·  后来的衰落


但后来呢?08年的奥运狂热带来了非理性需求的集中释放,2010年后整个运动鞋服行业进入了低潮期,当时的李宁面临激增的库存问题,逐步通过精细化管理和产品导向的机制,在2015年成功实现了困境反转。但这个品牌的问题更加严重,除了不堪一击的渠道外,还有产品过气和品牌受损,销售额持续下行,低谷时收入降幅超过一半,之后长时间在底部徘徊,再也没有打出翻身一仗。


·  品牌衰落的原因


对于品牌这样的由盛转衰,其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因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现在和未来还依然会以某种形式出现。


首先,对于体育用品,功能性是长期的看家本事,而潮流性更多是当下的锦上添花,而该品牌过于追求时尚,轻视功能。虽然醒目的设计,加上明星代言和综艺营销,很容易抓住年轻人的眼球,实现销售快速增长,但这里的问题就是,消费者的新鲜体验稍纵即逝,很快便转化为审美疲劳。对于一个企业,要想持续把握住每一波的时尚潮流,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中间还有个小插曲,该品牌在经历下滑后,也曾尝试转型,但转型依然围绕“潮流运动”,邀请流量明星,也和潮牌联名,虽然经营迎来了短期反转,但后续还是没逃过没落的命运。


其次,对于体育用品企业,运动鞋无疑是最核心的,是企业的基本功,非常考验研发功力,需要长期持续地投入和迭代,也是品牌底蕴的重要体现。但在该品牌的产品线中,一直以服装为重,即使到近两年,鞋类占比也不足2成。对比同行,耐克在中国的收入中,鞋类占比高达7成,李宁也在5成以上。服装占比太高,且过于追求潮流,很容易让运动用品企业陷入到服装行业的混战中,丧失了功能性和专业性,虽然短期可以吸引消费者,但长期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另外,渠道管理混乱也是重要的导火索。在需求高景气期,该公司为了快速扩张和降低成本,选择直接和经销商合作的轻资产模式,自身对渠道的掌控力很弱。在经销商的狂热驱动下,门店很快开到几千家,进货额也一路高涨,但可想而知,当时的门店选址和质量管理都比较混乱。经销商总是逐利的,有时还会短视,当市场进入低潮期,大批经销商乱价甩货,极大伤害了品牌形象。


当然,除了以上,在经营蒸蒸日上的阶段,该公司也曾被多次投诉过质量问题。在好卖的时候放松品控,也是对品牌的致命一击。


·  对研究的启发


关于它的衰落,对研究运动用品行业,具有重要的启示,比如运动品牌对功能专业性和潮流时尚性如何选择,对于运动鞋和服装会更侧重哪个。


企业对专业性是否重视,作为普通消费者,是可以从品牌宣传角度感受到的。耐克的广告主要围绕最顶级的运动明星和挑战自我的竞技精神,其他一些运动品牌,会更多选择和当下潮流明星合作,以及推出更多的时尚联名款。这样的好处,当然是可以凭借新鲜和稀缺,短期快速地收获更多消费者。但一旦企业习惯于这种模式,会导致联名的泛滥和不值钱,容易过时和被模仿,而只有专注对产品功能进行质的提升,才能拥有更长期的竞争优势。因此当我们看到一个企业的收入高增长,更多来自潮流款,而非功能款,更多来自服装,而运动鞋却止步不前,作为投资者,我们是不能被 “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反而应该警惕,因为这种增长的质量和持续性可能并不强。


另外,相对大众运动,专业的户外运动品牌,在功能性角度天然有更高的门槛,也拥有更懂行更挑剔的小众消费者。当这些品牌跨界合作,和街头潮流“适当”地融合,会更容易扩大消费人群。但正如之前提到的,这也是品牌某种形式的下沉和变现。所以在研究时,除了这种短平快的套路带来亮眼的销售数据外,我们会更加关注,企业是否减少对专业品质和科技含量的坚持,是否仍然是最专业消费者的首选?


当然,这对研究的考验是很大的,因为在高景气时,当企业业绩高增,未来成长空间也很广阔,所有人都说它好的时候,进行逆向思考是非常逆人性的。但我们更希望,时常从企业的历史兴衰中学习,遵从最基本最普适的商业规律,客观负责地做出研究和投资决策。


【风险提示】本内容仅为帮助投资者了解大禾投资使用,不构成对产品的任何宣传推介材料或者法律文件。内容中如涉及对市场、行业、公司和产品的展望性陈述,均为本公司基于现行估计及预测而做出。虽然本公司相信这些展望性陈述所反映的期望是合理的,但本公司不能保证这些期望被实现或将会证实为正确,故不构成本公司的实质承诺,投资者不应对其过分依赖并应注意投资风险。


【版权声明】本内容版权归大禾投资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如转载使用,请联系大禾投资。


尚未登录,请 后再评论
发表
持牌机构 / 强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