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横空出世,让眼看上一波AI制药卷起的泡沫被打碎的药企,彻底坐不住了。
恒瑞医药开始行动了,春节假期结束便公布了红头文件,《关于在公司内部全面开展DeepSeek应用的通知》,由董事长孙飘扬亲自签发指令:
要求全公司从总部到子公司,从研发到销售,必须在2月25日前提交详细的AI应用计划,并将执行情况与干部考核直接挂钩。
这件事情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其在这个时代的焦虑:害怕落后,恐惧淘汰。
过去多年来,这家曾经的“创新药一哥”因转型迟缓备受争议:PD-1赛道被后来者反超、创新药管线虽多却没有能挑大梁的、国际化也迟迟没有突破……
而这一次,当DeepSeek再度掀起AI浪潮之际,恒瑞医药罕见地冲在了最前面。它试图用一场自上而下的AI革命,撕掉“保守”标签。
时至今日,AI已经不是选择题,AI对效率乃至产业的重构成了既定趋势。但是,真正的考验也由此刚刚开始——当AI成为干部考核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恒瑞医药能否避免形式主义?当效率提升触及既得利益时,管理层是否有魄力继续推进?当技术跑在组织能力前面时,企业是否能做到文化基因的重构?
这也是所有药企,在AI变革时代,需要面对的现实。
/ 01 /恒瑞全员AI动员
一切还要从1月20日那天说起。
DeepSeek推出了非常强大的R1模型。这个模型让人震惊的是,比别人少十几倍的训练成本,就能和Chatgpt一较高下。
上线短短20天时间里,日活就超过2000万,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AI应用。
中国AI让全球失眠,也让所有行业跃跃欲试。
事实上,当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颁给人工智能领域的学者,已经让各界对AI的广泛应用有了更多想象和期待,包括医药行业。
当DeepSeek横空出世,更是让人们看到了希望。DeepSeek的目标是AGI(通用人工智能),用创始人梁文锋的话说,“长远看,希望业界直接使用我们的技术和产出,我们只负责基础模型和前沿的创新,然后其它公司在DeepSeek的基础上构建toB、toC的业务。”
恒瑞医药想要抓住这个撬动自身变革的AI杠杆。
过去两年,国内不少药企也已经引入AI工具,但真正把AI大模型部署在工作当中,并下文落实,恒瑞医药算是所见第一家。
这是其2月6日发出的一则内部通知,从通知给出的反馈日期可以看出,高层已决定全员AI转型;总执行计划尚在拟定中,但也只给了各部门19天的反应时间递交子计划。
与多数企业更多是在研发端尝试不同,恒瑞医药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制定应用场景”,不仅需要借助AI辅助药物研发,生产部门、营销部门甚至财务、法务、人力都要求接入AI。
并且,其还要求人力部门负责将AI应用纳入干部KPI。这可能意味着,一个销售总监若无法证明AI如何提升销售管理效率,可能面临降级风险。
而从人力角度看,如何利用AI降本增效,通俗来讲就是哪些岗位最有可能被AI取代?对于一家集团公司来说,这不单是一个技术、效率问题,还是一个政治、企业文化问题。
/ 02 /老大哥真急了
这可能是恒瑞医药近年来最具“前瞻”意味的一次动作。
众所周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医药行业的变革早已被悄然加速。而AI难就难在落地,难在效果不明显,但AI赋能的是每个人,基数越大收益越高。作为一家拥有2万名员工的企业,恒瑞医药通过DeepSeek哪怕只提升1%的效率,也将迎来一个恐怖的量变。
这也能够侧面证明,老大哥是真急了。
2021年之前,恒瑞医药坚持用自有资金、自建队伍、自主研发,不融资、不买药、不外包,按部就班地向转型目标前进。
这样的战略决策,与其发家以来所处的市场环境相吻合。但是,在医药市场的朝夕巨变之下,恒瑞医药“大象转身”的徐徐应对,显得有些轻敌和保守。
尤其是在同行的对比下,恒瑞医药看上去各方面都慢了一拍。对资本态度更加开放,甚至略显激进的百济神州,2017年就有重磅BD交易,泽布替尼更是率先成为首个国产“十亿美元分子”,2024年销售额即将突破20亿美元。
百济神州也因此在创新药领域超过恒瑞医药,坐上了头把交椅。
反观恒瑞医药,过去几年也在加大投入研发,管线规模也在增加。根据Citeline发布的《2024年医药研发年度回顾》:恒瑞医药的管线数量在全球排名第8,合计147个,同比增长38.7%。
上榜的TOP10药企,营收都是几百亿美元,恒瑞医药只有61.5亿元。这意味着,其研发管线数据是足够的,但质量可能要打个问号。在2024年AACR年会上,也可以看到其开始披露一些新靶点的研发产品数据,但还过于早期。
就好像Deepseek在经过深度思考后,对恒瑞医药的评价,“仿制药之王,创新半吊子”。
这种情况下,恒瑞医药的国际化也迟迟没有突破,海外营收还非常小。要知道,国产创新药如果想获得更丰厚的回报,必须出海。
曾有投资人曾感慨,不是市场不宽容,是它转型太慢了。恒瑞医药已经意识到,自己需要加速了。
所以我们看到,2024年以来,恒瑞医药正在加速改变,从引领Newco浪潮,到决定每个产品都愿意寻求合作,到赴港上市,再到今天的全面拥抱DeepSeek。
/ 03 /效率重构与刀刃向内
时代变革面前,恒瑞医药试图做出表率,老大哥不老。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AI对效率乃至产业生态重塑,成了既定趋势。
但是,如何找到一个平衡,还需要持续探索。因为这件事情,不是单纯依靠AI,而是管理AI。
变革中,DeepSeek的价值不在于替代,而是成为人的“智能倍增器”;效率的提升也不是说说而已,这可能会涉及到企业文化的变革。
恒瑞医药也在文件特别强调,“AI不是替代人力,而是重塑人力价值”。
如何重塑?比如,医学部员工需从机械的数据整理转向AI模型训练,销售代表要学习用AI预测医生处方偏好。这背后暗含一个残酷逻辑——不能适应AI协同的员工,终将被淘汰。
但是,挑战同样明显。有业内人士坦言,现在大家更关注怎么“应付考核”,而不是真正理解AI。这种“伪AI化”现象暴露出更深层的矛盾:当技术跑在组织能力前面时,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工具升级,更是文化基因的重构。
说白了,这是一场“向自己开刀”的效率革命。
对于恒瑞医药甚至中国创新药来说,解决从无到有时,跟随策略是必须要的。但有了me too的能力,不能沉迷于me too的成绩,对所有企业又是最难的。
因为,这是一种从仿制药时代遗留下来的路径依赖。对于恒瑞医药这样的体量来说,组织架构和思维转变很难马上转变。
任何企业,一旦涉及企业组织、文化,就要拿出破釜沉舟的魄力。
比如陷入困境的拜耳,2024年全面改革、大幅裁员,首当其冲的是各个管理层。其新任CEO安德森指出,拜耳和客户之间隔着12层管理“实在太多了”,为了加快决策速度和经营效率,2024年将大幅削减管理层职位。
反面教材则是曾经的肿瘤NGS明星公司至本医疗,上个月走到了停工停产地步。沦落至此的原因显然是多方面的,但从吐槽来看,组织、管理问题一定是跑不掉的。
有员工表示:评论里唏嘘和感慨的都是早期员工吧,没经历过后期的日报周报月报、考勤打卡、天天开会月月改OKR、画大饼指鹿为马的日子,对了,还有最出名的企业文化,动不动全员通报搞罚钱。
这再次告诉我们,不仅是大药企,国内一些药企羽翼未丰,却早早有了大公司病。这是互联网大厂的标配,指的是内斗盛行、审批复杂、互相甩锅、形式主义、文山会海、正事不干、杂事一堆。
字节跳动的梁汝波曾说过,字节该有的大厂病全有了;蔡崇信也写过公开信,阿里出现了一些大公司病;反思最狠的是百度,拍过一个MV自嘲“病得不轻”。
承认有病是一种态度,敢于治病才是一种能力。
/ 04 /总结
在AI重构医药行业的进程中,恒瑞医药迈出了关键一步。
但是,真正的考验也才刚刚开始。当AI成为干部考核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恒瑞医药能否避免形式主义?当效率提升触及既得利益时,管理层是否有魄力继续推进?当技术跑在组织能力前面时,企业是否能做到文化基因的重构?
这些答案,将决定这场“前瞻性”实验的成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氨基观察”(ID:anjiguancha),作者:武月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