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要开放融资了?
“给你们投了这么多钱,为什么没有给我们投出梁文锋?”
自从年初DeepSeek火了之后,各地开展了一轮又一轮自省会,拿着政府引导基金的VC们,少不得被LP们问上一句。
“好在梁文锋目前没有开放融资,所有机构都没投进去,要不然真的很难向上交代。”某华南机构合伙人告诉融中记者。
不过,就在最近,DeepSeek放出了多个财务相关的岗位,涉及CFO、COO、财务副总裁、财务总监。
一时之间,市场传出消息,梁文锋真的要开放融资了?
就在2月份,DeepSeek曾被传出考虑首次外部筹款,并引起了包括阿里巴巴、国有基金在内的多个投资者的兴趣。然而,这些融资消息被证实为谣言。
DeepSeek的创始人梁文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尽管他曾尝试寻求外部投资,但考虑到与风险投资机构商业化的回报目标存在本质差异,他最终搁置了这一想法。目前,DeepSeek的初创资金由幻方量化慷慨提供,并且尚未向外界开放融资窗口。
这一次,招聘数个财务方向的岗位,梁文锋和DeepSeek准备好了吗?
招聘岗位显示,除了AI技术相关岗位之外,这一次DeepSeek首次对外放出了数个财务相关的岗位,从普通级别的财务总监一路向上到CFO。
CFO(首席财务官)是一个在企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职位。不仅仅是负责财务管理的高级会计职位,更是公司战略制定和决策过程中的关键参与者。
市场猜测此次招聘的目的,似乎为了开放融资做准备。无论计划推进情况如何,投资人们已经率先沸腾了。
“这要是投进去,升职加薪,不是手到擒来吗?”一位早期投资人表示。
“到今天都没见过梁文锋”
成立以来,DeepSeek未曾进行任何一轮融资。这也让整个投资圈传出“VC错过DeepSeek”的说法。最有意思的是,这种遗憾,让DeepSeek北京办公室楼上的百度风投一度很尴尬,同在一栋楼办公都没有投进去的质疑,百度风投也不得不马上出面澄清。
百度风投CEO高雪就表示:“我们就是在DeepSeek楼上的VC。”高雪透露,DeepSeek于2024年5月入驻融科资讯中心的第一时间,百度风投便拜访了其相关负责人,并保持友好互动。“由于幻方量化基金的大模型业务没有拆分独立融资计划,所以和其他VC一样,百度风投目前没能成为DeepSeek的投资人。”
没投进这样一家在全球技术领域都有话语权的超级现象级企业,谁能不后悔?!
直到今天,整个VC圈还在反思为何会错过DeepSeek。
“我在一年多前找了三拨人,想通过他们找梁文锋(DeepSeek创始人)见面,但都被拒绝了。拒绝见面的理由大概就是,认为我们没有创新精神,道不同不相为谋。”就在日前的“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上海前沿科学交流会”上,当谈到下一代颠覆创新时,五源资本创始合伙人刘芹回忆。
“那我的待遇比你‘好点’,因为芯片算力的缘故,我跟DeepSeek的人有过交流和后续沟通。”璞华资本管理合伙人陈大同紧接着打趣说道。
梁文锋火了之后,很多机构各种打听他的联系方式,目的就是见一面。找关系、探门路,今年2月份,一些早期投资人忙得不可开交,投资人也幻想,“这个项目我要是搞定了,那升职加薪还不是手到擒来?!”
但结果,谁也没见到梁文锋。
不过市场上的消息没停过,此前,就曾传出梁文锋和阿里、腾讯曾有接触,探讨潜在的合作机会,但梁文锋表示现在并不急于融资,因为担心外部投资者会干预公司决策。
事实上,梁文锋并非没有进行过融资推荐。2023年之后,DeepSeek曾向多家风投机构推销自己,包括一些外国公司,但这些机构因看不到明确的回报路径而拒绝投资。尽管随着最近R1模型的崛起,有更多投资者表示了兴趣,但梁文锋在考虑公司长期战略时拒绝了他们。
“没投进去非常遗憾,但是只要梁文锋开放融资了,我们一定会尽力追进去。”上述早期投资人直言。
但面对融中,“你们能给多少估值”的问题,该投资人沉默了一下,“我们认为超过100亿估值可能是有的,虽然大家都会考虑风险平衡,但是LP对这个项目的渴望,可能会让大家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
“哪怕贵一点。”他说。
梁文锋,要开放融资吗?
就在最近,市场上传来新消息,DeepSeek似乎正在招聘CFO、财务总监等数个财务方向的岗位。
一时之间,大家纷纷猜测,难道,终于等来DeepSeek融资了?
先不急。
事实上,DeepSeek目前的资金来源大多来自幻方量化。幻方在量化方面表现不俗,也为DeepSeek赚取了不少“零花钱”。
在2015至2020年间,幻方的量化基金表现显著优于市场,回报率有时比股市基准高20至50个百分点。到2021年,幻方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约140亿美元。
然而,基金业绩随后下滑,到2021年底,多个幻方产品较近期高点下跌超过10%,公司不得不向投资者道歉。其旗舰基金在2022年和2023年均继续录得亏损,但仍跑赢了追踪基准。
两年前,幻方基本停止接受新投资,并从2024年中开始鼓励部分投资者赎回。截至去年底,幻方管理资产规模已大幅缩水。
2023年4月,幻方宣布战略转型,成立DeepSeek作为独立组织,将量化基金业务的几乎所有收入投入AI开发。但在商业化的道路上,DeepSeek似乎还没有找到平衡收益和理想的“两全方案”。
此时招聘财务相关岗位意在融资,看上去顺理成章,但也可能是为了更良好的企业资金结构,帮助DeepSeek走上快节奏发展之路。
从目前看,DeepSeek并不差钱。
2016年,幻方管理的资金规模已经大约10亿元。2017年,达到30亿元。2019年,超过百亿元。巅峰期是2021年,规模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当时,梁文锋也对外讲过压力很大,因为“如果一年跑赢指数低于25%,投资人是不满意的。”
因为不是上市公司,幻方的收入不公开,但外界从可以查到的资产规模和产品收益来推测,幻方这几年的管理费在每年10亿左右,业绩提成好的年份可能在几十亿。近年来,幻方已经很少对外募资,基本都是自有资金。
梁文锋和幻方也基本秉持着中国量化基金的传统,会定期做公益。据相关数据,2022年幻方量化共计向慈善机构捐赠2.2138亿元;梁文锋个人以“一只平凡的小猪”的名义向慈善机构捐赠1.38亿元。
就在上周四,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今年40岁的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第一次上榜。
在AI领域,梁文锋和OpenAI 39岁的Sam Altman分别以330亿元和130亿元人民币的财富首次登上胡润全球富豪榜。值得一提的是,梁文锋的财富比Sam Altman的两倍还多。
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梁文锋持有DeepSeek超80%的股份,如果DeepSeek达到OpenAI如今的一万亿估值,他有望成为中国首富。”
凭借着DeepSeek在AI领域的成功,梁文锋此前就被外界认为很有可能成为全球超级富豪之一。今年2月彭博社对7位初创公司创始人及AI专家的调研显示,预计DeepSeek的估值在10亿美元到1500亿美元之间,估值区间的中间值为20亿至300亿美元。
AI赛道竞争,走入白热化
不久前,顶级风投Orbit Startups创始合伙人宾威廉在聊到中国投资圈时还形容,“现在大概有一半的(中国)VC都撑不下去了” 。
但DeepSeek,似乎让整个投资行业再一次兴奋起来。
“我们现在的策略是,围绕着DeepSeek投。”上述早期投资人告诉融中记者,“DeepSeek没有寻求融资,这是大多数头部投资人的遗憾,如果DeepSeek之后开放融资,相信不论多少钱他们都愿意参与,但是当下,似乎也找不到与DeepSeek可以合作的地方。”
这一背景下,量化出发的大模型、浙大系创业者,甚至幻方离职员工,都成了投资人的目标,真正地“围绕着DeepSeek进行投资。”
2025开年以来,一级市场的动作也透露了一些风向:先是随着DeepSeek需求爆棚而走红的AI Infra公司们纷纷宣布新的融资情况;之后具身开始变得火热,2月20日,星海图宣布完成新一轮A轮近3亿元融资,3月6日,智平方完成新一轮过亿元Pre A+轮融资。同日,国内团队发布的通用型AI Agent产品Manus AI深夜刷屏,又把Agent推向台前。与此同时,中国科技资产在海外二级市场得到重估,VC圈也在热议着“IPO开闸”的传闻,多家VC机构开始久违的扩招。
伴随着DeepSeek生态,整个赛道都火热起来。
最先传出上市传闻的是智谱。
3月3日,智谱AI发布公告称,完成新一笔金额超10亿元人民币的战略融资,参与投资方包括杭州城投产业基金、上城资本等。仅10天,又传来智谱获得珠海国资华发集团的战略融资。几天后,成都宣布战略投资智谱。
16天内3轮地方国资战略融资,市场震动。频繁融资的智谱被传即将上市。
自从DeepSeek横空出世,智谱在内的AI六虎境遇尴尬,除了天价估值让后续轮融资的投资方难以接盘,从技术角度上看,DeepSeek似乎已经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
从Kimi、零一万物、百川智能到智谱AI,这些初创企业有的尝试多条业务线,有的试图削减支出,并停止大语言模型的“预训练”,采用DeepSeek的模型;还有一些在专注于拓展企业销售业务的同时,将希望寄托于首次公开募股(IPO),以维持其高资金投入的增长模式。
今年来,包括百川智能、零一万物均被传团队动荡,放弃技术大模型。大模型赛道更加白热化的竞争,让商业化成为每一家的最大挑战。月之暗面的聊天机器人Kimi也面临着挑战。报道还透露称,月之暗面正在削减Kimi的营销支出,转而专注于模型训练,以复制DeepSeek的突破性成功,并提高其聊天机器人的性能。近期,公司试图通过邀请用户向Kimi发送虚拟礼物以赚钱。
“中国LLM市场正在迅速整合,集中在少数几家领先者手中,” Hugging Face的工程师王铁震表示:“DeepSeek促使许多公司将资源重新导向应用,而不是基础模型开发。”
此前,智谱曾宣布拿下了某“一带一路”国家的海外订单,价值千万美元。与此同时,随着三星等大单的签订,智谱节后不到一个月,收入已经过亿。
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商业化落地,再或是融资加速,市场都在猜测,智谱似乎正在积极向资本市场靠拢。
理由很简单,谁能率先上岸,拿下“大模型第一股”的称号,谁就能在牌桌上更有一点优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融中财经”
作者:阿布,编辑:吾人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