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类的宏观对冲策略
还有投资性价比么?
以下所有涉及私募基金的内容仅向合格投资者开放~
在信息高速流转的私募圈,一则看似矛盾的消息近期引发了市场的深度思考。
主角是成立超过十年,在宏观对冲领域声名卓著的管理人——泓湖投资。其代表产品在2024年取得了超过80%的惊人收益,然而进入2025年,面对A股市场的震荡上行,其业绩表现却被一些观察者形容为“回归平淡”。
这种业绩曲线的鲜明反差,初看之下似乎令人费解。当市场主流声音在追问“泓湖为何错过了今年的A股行情”时,一个更值得探究的细节却被多数人忽略了:就在最近两周,伴随着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波动加剧,泓湖旗下产品的净值出现了快速且显著的拉升,部分产品单周涨幅甚至超过了3%。
这一凌厉的反击,恰恰揭示了宏观对冲策略最核心的投资哲学:真正的阿尔法,并非源于在每一个市场都踏准节奏,而是建立在一个能够穿透市场噪音、识别并重仓押注于风险收益比最佳资产的强大投研体系之上。
这背后隐藏的逻辑是,当A股的估值修复行情进入后半段,其赔率和确定性已然下降时,另一个被市场冷落的资产类别——大宗商品,正在全球库存周期和地缘政治的催化下,酝酿着更为确定的上涨动能。
与高度依赖股市单边上涨的股票多头策略不同,泓湖投资的宏观对冲策略更像一位“全天候资产配置专家”。
其核心能力并非预测市场的短期涨跌,而是在复杂的宏观经济版图中,动态地寻找并配置于最具吸引力的资产。这种能力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其稳固的三大支柱。
Part 1
四轮驱动——无约束的全球资产配置能力
宏观对冲策略的基石,在于其广阔的投资视野和灵活的工具箱。泓湖的投研框架以宏观经济周期为锚,覆盖股票、商品、债券、汇率四大类资产,真正做到了“四箭齐发”,使其能够在不同经济环境下找到盈利来源 。
●股票: 泓湖的股票投资并非局限于A股,而是放眼全球,利用股指期货、ETF及个股等多种工具,捕捉不同经济体在增长周期中的结构性机会。例如,其在2023年的收益便主要得益于对A股科技板块结构性机会的把握。
●商品: 这是泓湖当前策略的重心所在。其覆盖范围包括受益于工业政策和经济复苏的工业金属(如黑色系的螺纹钢、铁矿石),与全球地缘政治和供需格局紧密相关的能源化工(如原油),以及受天气和农业政策影响的农产品等。这种细分领域的专业能力,使其能够精准捕捉各类商品独特的驱动因素。
●债券与利率: 在泓湖的工具箱中,债券不仅是市场动荡时的“避风港”,更是主动出击的“利器”。通过交易国债期货等利率衍生品,泓湖能够就全球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走向进行布局,例如其在2024年的部分收益便来源于对海外债券的利率交易。
●外汇: 汇率是宏观经济最直接的“晴雨表”。泓湖通过外汇交易,表达对各国经济相对强弱、政策分化以及资本流动趋势的判断,这是纯粹宏观交易能力的终极体现。
这种跨资产、跨区域、多工具的“四轮驱动”模式,意味着泓湖的业绩表现不依赖于任何单一市场的牛熊。其策略的本质是寻找全球范围内资产价格的“失衡”与“回归”,做到真正的“哪里有机会,资金就去哪里” 。
Part 2
安全基因——八年正收益的资本实践
对于高净值投资者而言,长期稳健的复利增长远比短暂的暴利更具吸引力。
泓湖的历史业绩,恰恰是对这一原则的最佳诠释。其业绩数据中,最引人注目的并非是某一年的高光表现,而是其在穿越牛熊周期中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与稳定性。
根据第三方平台数据,泓湖旗下的旗舰产品“泓湖”自2017年成立以来,实现了连续8年正收益的卓越记录。其年化复合收益率达到约20%+,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沪深300指数处于水下状态。
产品数据清晰地揭示了泓湖策略的“安全基因”,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特性,正是宏观对冲策略在资产配置中不可或缺的价值所在,也是其能够连续8年实现正收益的根本原因。
Part 3
船长罗盘——自上而下的宏观研判定力
卓越的业绩背后,必然是一套严谨、自洽且可重复的投研体系。泓湖的核心团队成员均拥有国内外顶尖投行及宏观研究机构的从业背景,创始人兼投资总监更是具备长达20年的全球宏观交易经验。其投研体系的核心,是“先看大周期,再找小机会”的自上而下分析范式。
这个过程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层层递进的决策漏斗:
1.全球宏观展望: 首先,团队会对全球GDP增长、通胀趋势、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地缘政治风险等核心宏观变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形成对未来6至12个月全球经济版图的基准判断。
2.区域与国别配置: 在全球宏观框架下,识别出哪些经济体正处于复苏、扩张、放缓或衰退阶段,从而确定在地理上的超配或低配区域。
3.大类资产选择: 基于对经济周期的判断,决定当前宏观环境最有利于哪一类资产。例如,在经济复苏初期,股票和工业品通常表现更优;而在滞胀环境下,现金和部分商品可能是更佳选择。
4.交易策略构建: 最后,在选定的资产类别中,寻找最有效的工具来表达投资观点。这可能是在期货市场做多一种商品,也可能是在外汇市场做空一种货币,或者是构建复杂的期权组合来交易波动率。
正是这一套纪律严明的研究流程,使得泓湖的投资决策并非基于对市场情绪的追逐,而是植根于对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深度理解。例如,其在2025年初判断“A股估值修复进入后半段,商品因全球库存周期启动存在低估”,从而果断减仓股票、增配商品,正是这一体系有效运转的直接体现 。
根据其在近期路演中分享的观点,A股市场在经历了一轮快速反弹后,主要指数(如沪深300)的市盈率已回升至历史50%分位数以上。这意味着,由极端低估值驱动的、最容易获取的贝塔收益阶段已经过去。后续市场的上涨将更多地依赖于企业盈利的实质性改善和结构性的阿尔法机会,这无疑加大了投资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特别是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品类,其整体估值仍处于近三年的相对低位。一方面是估值回归中枢、上行空间受限的股票市场,另一方面是估值处于洼地、具备向上弹性的商品市场,两者之间的“性价比”对比一目了然。对于追求“赔率”和“胜率”最优组合的宏观交易者而言,将筹码从前者向后者转移,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决策。
2025年至2026年,国内密集出台了针对多个关键基础工业行业的稳增长工作方案,为相关商品的需求端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底”。
泓湖投资的案例分析,最终要回归到对高净值投资者自身资产配置的启示。在当前的市场节点,投资者普遍面临一个核心困境:当A股“上有压力”(估值不再极端便宜),“下有支撑”(经济基本面稳固),哪里还能寻找到兼具“安全垫”和“向上弹性”的投资机会?
宏观对冲策略,特别是以泓湖为代表的优秀管理人,恰好为这一难题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1.方案一:摆脱单一市场的路径依赖。 A股市场依然存在结构性机会,但依靠指数普涨获取收益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投资组合过度集中于单一权益市场,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押错赛道”的风险。宏观对冲策略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股票、债券、商品、汇率等低相关性资产,能够有效分散风险,为投资组合提供一个独立于A股表现的、全新的收益来源。
2.方案二:捕捉政策驱动的确定性红利。 正如前文分析,中国在2025年的核心宏观主题之一是“稳增长”和产业升级。以《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为代表的一系列产业政策,为工业品需求提供了强劲的政策背书。通过配置宏观对冲基金,投资者可以间接、高效地参与到这一由国家战略驱动的投资主题中,分享政策红利,这正是组合“向上弹性”的重要来源。
3.方案三:投资于穿越周期的确定性。 在一个充满经济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历史业绩的稳健性是衡量一个策略可靠性的黄金标准。泓湖投资连续8年正收益、本身就是最宝贵的“安全垫” 。这意味着,将一部分资产配置于此类策略,可以在市场剧烈波动时有效保护本金,为整个投资组合提供强大的稳定性和韧性。
/ TO Money /
从2024年债券牛市中超过80%的辉煌战绩,到2025年对商品波段机会的精准捕捉,泓湖投资用其连贯的业绩向市场证明:宏观对冲策略的真正价值,不在于预测每一次市场的短期涨跌,而在于构建一个能够深刻理解、并始终与当下最强劲的宏观经济周期同行的投研体系。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将一部分资产配置给像泓湖这样能够驾驭周期、攻守兼备的宏观对冲管理人,或许不再仅仅是一个优化组合的选择,而是一个保障财富长期稳健增长的战略性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