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块上,贵州茅台、宁德时代等指标股盘中出现企稳迹象,资金依旧青睐顺周期,钢铁、航运、旅游、染料、锂电资源等板块上涨,新题材BIPV概念大涨。

▲两部门:2021年中央财政支持新创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统筹做好2021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2021年,在对以前年度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延续支持的基础上,中央财政支持新创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00个农业产业强镇。鼓励各地申报以粮食、肉牛和种业为主导产业的项目。对批准创建或建设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中央财政分年分类给予奖补支持。(证券时报)
▲经合组织:中国经济2021年预计将增长7.8%
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当地时间3月9日发布了最新的中期经济展望报告。该报告指出,近几个月来,得益于全球范围内新冠疫苗的有效部署,一些国家宣布增加财政预算,全球经济前景得到显著改善。预计2021年全球GDP增长率为5.5%,2022年为4%。到2021年年中,全球经济产出将超过新冠疫情大流行前的水平。即便全球经济前景有所改善,但许多国家的产出和收入到2022年底之前将维持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之前的预期水平以下。
▲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十四五”是中国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的关键时期
据央行官网,中国央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目前,疫情对经济增长和宏观政策的扰动已在逐步消退,但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仍不容忽视。特别是,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目前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四五”期间,金融工作将继续深化金融高水平开放。在货币政策方面,陈雨露强调,重点是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不搞大水漫灌,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
▲全国碳交易计划6月底前启动
据《新京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金鹏辉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由上海市牵头承担的全国碳交易系统建设,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开展过程中,计划于2021年6月底前启动全国碳交易。
▲张晓晶: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关键在于取消隐性担保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日前指出,中国大量的债务累积在政府和国企等公共部门,随着付息支出逐年加大,政府债务风险也越来越高。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于取消政府隐性担保,让传统的债务累积模式无以为继。“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地方政府的扩张冲动以及金融机构的体制性偏好,在中央政府担保或兜底的支持下‘变本加厉’,导致信贷扩张‘任性’,激励与行为方式发生扭曲,从而形成大量的债务积累和风险集聚。这就扭曲了风险定价,使得更多信贷资源流向公共部门,这是债务风险向公共部门集中的根本原因。”他说。
▲乘联会:2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10.0万辆,同比增长640.2%
据乘联会消息,2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10.0万辆,同比增长640.2%,环比1月下降39.5%。

▲重要指数表现:整体看,指数继续下挫,耐心等待市场企稳。截至收盘,沪指跌1.82%,报收3359点;深成指跌2.80%,报收13475点;创业板指跌3.50%,报收2633点。沪股通净流入15.85亿,深股通净流入8.46亿。
▲行业指数表现:申万所属的28个一级行业中,9日上涨的有3个,涨幅居前的行业为休闲服务、钢铁、交通运输,涨幅为1.62%、1.56%、0.30%。跌幅居前的行业为国防军工、电子,跌幅为5.11%、4.07%。电子行业位居今日跌幅榜第二。
从资金层面看,两市主力资金全天净流出414.30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入的行业仅有3个,钢铁行业净流入资金5.61亿元;交通运输行业净流入资金4.24亿元;休闲服务行业净流入资金2.90亿元。
▲估值变动:9日,上证综指PE(TTM,剔除负值)下降至15.6倍,历史分位数下降至69.67%;沪深300指数PE(TTM,剔除负值)下降至15.54倍,历史分位数下降至77.05%;深证综指PE(TTM,剔除负值)下降至37.54倍,历史分位数下降至26.23%。

▲新增预案情况
截至3月9日,新增预案26个,新增预案总募集资金257.34亿元。竞价项目预计新增总募资165.82亿元,占总额的64.44%,定价项目预计新增总募资91.52亿元,占总额的35.56%。行业分布来看,新增预案项目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电子设备、化工、医药生物等行业。
▲实施项目情况
3月9日,有1个增发项目实施,溢价率为12.52%,募集金额为1.54亿。

▲小鹏汽车或考虑在科创板上市
3月9日,据路透报道,国产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蔚来汽车和理想汽车正在与数家银行商讨在香港发行股份,筹资总额为50亿美元。其中另据两名知情人士称,除了在港股上市外,小鹏汽车同样也在考虑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在上周对路透的采访中,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总裁顾宏地曾表示,“长期而言,像我们这样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公司,与国内资本市场和国内投资者建立联系是有帮助的。”
(文章来源:财经网)
▲蔚来汽车公开“无线充电装置”相关专利,可按照最大功率传输效率进行电能传输
天眼查App显示,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公开名为“无线充电装置及其线圈切换方法、相关装置”发明专利,该发明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及其线圈切换方法、充电站和智能车库,可保证与无线充电发射线圈/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对应的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位置发生变化时,无线充电发射线圈/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与其对应的无线充电接收线圈/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间距均可达到设定的无线充电距离,可以最大功率传输效率进行电能传输。
▲泓博医药创业板IPO获受理:2019年国外客户销售额占当期营收的81%
3月9日,上海泓博智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泓博医药”)创业板发行上市文件获受理。公司客户以国外客户为主,其中在2019年国外客户销售额占当期营收的81.28%。本次拟公开发行不超过1925万股,拟募资4.77亿元,将用于临床前新药研发基地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资料显示,泓博医药是一家新药研发以及商业化生产一站式综合服务商,致力于药物发现、制药工艺的研究开发以及原料药中间体的商业化生产。

▲乘联会:车市销量受到芯片短缺的影响不应太大
乘联会分析表示, 汽车芯片的断供风险逐步化解。乘联会指出,据监测,当前车市终端零售价格相对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主力车型涨价趋势,这体现厂商与经销商库存对应危机能力较强。随着工信部装备司和国内电子企业全面推动芯片问题的缓解对策,作为技术极其成熟的汽车芯片,在这个难得的机会下,供给的新产能会逐步释放,加之国内受阻的芯片产能逐步恢复,车市销量受到芯片短缺的影响不应太大。(证券时报)
▲养老产业发展规模将超10万亿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预计“十四五”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十四五”《纲要草案》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有机构预测,到2022年中高收入老年人口数量将超1亿人,达到新的高点,进一步推动养老产业消费水平和服务需求的提升。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达6.91万亿元,预计2022年达10.29万亿,期间复合增长率高达11.9%,未来发展空间巨大。(证券时报)
▲证券日报头版:科技创新是中国经济新发展格局的“起跳板”
对于科技创新,政策给出了最强配置,协同无处不在。在政策的鼎力支持下,科技创新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新发展格局的“起跳板”。加强基础研究的政策强协同,为科技创新这一“起跳板”夯实发展根基。围绕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科技、产业、金融等支持政策强协同,让“跳跃”兼具活力和耐力。可以预期,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政策矩阵正在就位中,空前庞大、覆盖广阔的新型科技举国体制脉络已经隐约可见。
▲能源领域碳达峰系列政策在途 新能源发展目标将更积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两会期间,相关部委负责人释放的信号显示,今年将制定更加积极的新能源发展目标,围绕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新型储能发展等碳达峰系列政策在途。代表委员表示,新能源产业将迎来巨大发展空间,建议破解消纳、用地等难题。(经济参考报)
▲IDC:2024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超200亿美元
IDC发布的《2021年V1全球大数据支出指南》预计,全球大数据市场支出规模将在2024年达到约2983亿美元,五年预测期内(2020-2024)实现约10.4%的复合增长率(CAGR)。就中国市场而言,长期来看,中国大数据支出整体呈稳步增长态势,市场总量有望在2024年超过200亿美元,与2019年相比增幅达145%。同时,中国大数据市场五年CAGR约为19.7%,增速领跑全球。
▲国家卫健委成立新机构应对青少年视力问题,中医中药专家加入
为提高近视防控等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工作管理决策水平,促进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事业科学发展,国家卫健委决定成立国家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主要职责是为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咨询和专业指导,探索、发现和推荐视力健康适宜技术和典型经验,开展近视防控科普宣传等。(北京日报)
▲报告:2019年全国生鲜产品网络零售额近1100亿元
近日,在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的指导与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发布《中国农产品网络零售市场暨重点单品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针对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市场进行分析,其中2019年生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过1094亿元,成为农产品上行第一大品类,网络零售量同比增加78.4%,成为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类目。
▲标普全球评级:预计2021、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实现每年40%到50%的增长
标普全球评级3月9日发布报告《中国汽车行业将迎来稳健增长》表示,从2020年年中起,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步入后补贴时代,终端消费者接受度不断提高。预计2021、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实现每年40%到50%的增长,届时会有更多传统整车厂推出新能源车型。自主品牌目前约占新能源汽车零售量的70%,今年全年有望维持优势地位,同时预计合资品牌也会带来日益激烈的竞争。

基金数据
▲1月私募资管产品设立规模873.51亿元 环比下滑近5成
中国基金业协会消息,2021年1月,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当月共备案私募资管产品1206只,设立规模873.51亿元,估算较2020年12月的1703.33亿元下滑近五成。
▲新发基金降温了
相较于爆款新基金频出的1月份,2月份偏股新基金成立数量和单月募集资金规模双双下降,3月份以来基金发行市场更是呈现持续降温趋势。3月8日,8只主动偏股新基金起售。据悉,新基金最高认购规模不超过30亿元,亦有知名基金经理挂帅的新产品募集进度仅数亿元。
作为新基金发行闪电战标志之一的“日光基”,一定程度上是衡量发行热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按认购起始日计算,截至3月8日,3月以来尚未有1只“日光基”诞生。3月以来合计70只新基金进入发行期,其中30只主动偏股基金,占比超四成。然而,截至3月8日仅有招商品质升级成立,该基金3天募资近60亿,也未及设定80亿募集额度上限。
除此之外,放宽募集期限的情况也频频出现。数据显示,截至3月8日,正在发行的偏股新基金共45只,其中,41只产品计划募资超过10天,5只产品计划接近90天的顶格募资,仅4只产品计划在一个星期内募资结束。(中国基金报)
基金要闻
▲各种“茅”要被抛弃?机构调研悄然偏好中小盘
节后至今的13个交易日,A股市场开展了一轮较大幅度的调整,其中,创业板指已累计跌超20%,率先跌入技术性熊市。前期市场引以为豪的“茅指数”开年以来跌幅最为明显,而中小市值指数方面,在大盘调整初期表现强劲,后半程亦有被拖累的迹象。尽管A股跌宕起伏,但机构调研热情并未受影响,中小盘股正在成为机构关注的“香饽饽”。机构认为,在市场大幅回调后,此后A股将逐步企稳后走向横向震荡,后续需要等待以盈利超预期为核心动力的新行情还需要时间的酝酿。从风格看,中盘蓝筹在风格层面占优,其一方面秉承了原价值挖掘逻辑的脉络,另一方面基本面相对可靠。
▲蓝筹股步入“分化”和“新兴”阶段?
观察近一阶段的A股市场,此前机构重仓的蓝筹白马全线回调是影响近期盘面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茅指数本周一大跌5.18%,目前已抹去了今年以来的全部涨幅。在该指数成分股中,贵州茅台、比亚迪、爱尔眼科、片仔癀等全线回撤,仅中国平安表现相对强势。面对蓝筹白马在短时间内的急跌,市场不由担心蓝筹股行情是否将就此终结。对此,相关机构复盘了美股历史上蓝筹泡沫破裂后的风格切换,认为当前蓝筹股的调整是进入“新兴”和“分化”的开始。
▲对于后市怎么看?多数机构认为,市场近期回调,主要是10年期美债攀升,对高估值权益资产形成重压。
中欧基金:在估值偏高等背景下,市场本身具有较大的脆弱性。其分析,沪深300当前静态16.2倍的PE仍高于过去五年均值(12.9倍),同时申万一级行业的估值离散度也处于2015-2016年水平。在估值偏高且行业间估值差异仍较大的背景下,市场本身具有较大的脆弱性;偏散户化的开放式基金持有人结构,容易对市场资金面产生较大影响。较专业机构相比,个人投资者的情绪因素表现更强,或加大了基金申购赎回的频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涨了近期机构重仓股的调整幅度。
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A股基本面没有特别的变化,只是涨多了。“这次调整与2015年及2018年的情况应该不一样,基本面没有特别的变化,只是涨多了,部分企业高估,这两年机构赚钱太多,顺势调整一下而已……过去两个牛年都是大年,这个牛年也许先低后高,牛年结束时应该也不错!”
博时基金:目前市场整体估值处于偏高位水平,基金重仓股估值处于历史高位且收益丰厚,行情波动加大。未来战略布局的逻辑要分清楚短期的投机与长期的投资的不同,要明确趋势与节奏的决定因素是不一样的。特别是要深入分析和研究事件冲击是短期的噪声,还是长期的足以改变趋势的冲击。
▲白酒不香了?茅台13天暴跌8000亿 啥“价位”值得买?机构:已回合理区间
曾经的小甜甜如今变成了牛夫人,这正是当下白酒板块的真实写照。周一,白酒板块下跌惨重,泸州老窖和山西汾酒跌停,五粮液大跌8.26%,贵州茅台大跌4.86%。自本轮高点以来,白酒板块整体回调超过30%。超级龙头——贵州茅台更是在短短13个交易日中,市值蒸发超8000亿元。
研究机构认为,白酒板块的大跌并不是基本面问题,行业景气向上趋势并未改变,当前市场关注的焦点是以什么样的价格买入问题。本轮调整以杀估值为主,而估值下行是有限度的,当前白酒板块已重回合理估值区间。(券商中国)
水星价值投资观察
▲东方雨虹等22股获北向资金增持额超亿元
统计显示,3月8日共有606只股获北向资金持股量环比上一个交易日增加,增持的股份数量和当日收盘价为基准进行测算,加仓股中,增持市值在亿元以上的有22只,增持市值最多的是东方雨虹,最新持股量为3.49亿股,环比增加2.75%,增持市值为4.43亿元;其次是通威股份、中国平安。按所属行业统计,北向资金增持市值居前个股中,电气设备、电子、食品饮料等行业最为集中。(数据宝)
▲良品铺子上市一周年 产品升级推进高端零食战略
近日,良品铺子迎来上市一周年。2020年的年报虽然还未发布,但前三季度良品铺子业绩稳中有涨,营业收入55.29亿元,同比增长1.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64亿元。
2006年,良品铺子在武汉成立了第一家门店,经过多年的发展,其于2019年将"高端零食"定义为品牌战略和企业战略。为此,良品铺子通过进军细分市场,为目标消费人群提供有营养健康价值的高品质食品,为目标消费人群在不同购买任务、不同使用场景下对休闲食品的多样化需求提供解决方案,三方面发力深耕高端零食市场。
▲特斯拉股价跌去三分之一 未来走势尚待观察
特斯拉(NASDAQ:TSLA)股价在2021年1月26日触及历史高值883美元,随后开始暴跌。截至美国时间3月8日,特斯拉股价已经跌至563美元。短短6周时间里,特斯拉股价下滑36%,市值也跌去超3000亿美元,至5404亿美元。(财新)

保险数据
▲超百家险企披露去年个人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 6家超100% 最高达173.87%
据不完全统计,至少已有超百家保险公司在官网披露了2020年度个人短期健康险的综合赔付率,其中有6家险企的个人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高于100%。从不同性质的险企来看,财险公司的健康险赔付率明显高于人身险公司。
银保监会表示,近年来,我国健康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速超过30%。不过,短期健康险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保额虚高、销售不规范、无序竞争等问题。为此,银保监会于2021年1月11日发布《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险企定期披露个人短期健康险整体综合赔付率指标。近期,各家险企已在陆续披露2020年个人短期健康险的综合赔付率。
▲1月车险保费741亿元同比降 12.82%,占财险业务比重低于5成
日前,银保监会披露2021年1月保险业经营情况。1月,行业实现原保费收入1.01万亿元,同比增长11.16%;赔付支出1538亿元,同比增长21.48%。其中,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8515亿元,同比增长13.49%;财险公司原保费收入1579亿元,同比增长0.13%。从全国各地的保费收入来看,排在前三位的是江苏、广东、山东,原保费收入分别为963亿元、903亿元、655亿元。
进一步细分,人身险各险种中,寿险、健康险、意外险保费分别为7481亿元、971亿元、63亿元,同比增速11.9%、28.4%、3.9%,健康险受益于持续较高的需求以及1月底新老产品切换带来的大量加保需求,实现高速增长。此外,1月,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规模为 1143亿元,同比下降 22.35%,占比 11.67%;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规模为134亿元,同比上升 219.05%,占比 1.37%。
财产险方面,车险保费收入741亿元,同比下降 12.82%,受费改影响明显;责任险保费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 25.00%;企财险保费收入109亿元,同比增长 21.11%;农业险和健康险保持了较快速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 36.92%和 26.34%;保证保险的增长继续收缩,同比下降 27.42%。
值得关注的是,车险在产险公司业务中占比为46.93%,不足5成,上年同期占比为60.70%,出现明显下降;健康险占比为14.88%,同期占比为8.20%,为第一大非车险种,此外,企财险和责任险的占比有相对较大提升,分别达到6.9%和8.55%。
保险动态
▲两会代表建言网络互助:纳入保险监管体系、持牌经营、加以限制资金池行为
近年来,网络互助飞速发展,极具潜力的同时,也伴随各项问题,譬如监管缺位、行业平台良莠不齐、资金管理待规范等,如何强化监管,立足法制,成为当务之急。两会期间,不少委员议案直指网络互助领域,多位专家建言献策,建议要加强网络互助监管顶层设计,创新监管方式,解决网络互助平台当前无主管、无监管、无标准、无规范的“四无”状态,把风险关进制度“笼子”里,以确保网络互助模式规范化、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