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华为HarmonyOS发布,人们开始热切地讨论万物互联。所有设备互联互通之后,究竟可以用来做什么?物联网能创造什么价值?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很抽象。
最近我发现美的集团在IoT上已经先行一大步。除了与华为合作开发HarmonyOS的家电版本,并推出了几十类相应的硬件产品,美的其实早就开始在应用端大胆探索。
当大家还在纠缠于硬件的互联互通问题,美的已经基于其物联网技术和庞大的智能用户基数,推出了IoT大数据应用智能云管家,让用户享受到家电千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
美的还是国内少有的打通了底层设备、中间连接层和顶端应用层的IoT平台,智能场景累计执行次数超2亿,服务超3700万家庭。作为美的智能家居的用户入口,美的美居APP日活超过了200万。
最重要的是,美的已经跳脱出移动互联网的思维局限,对未来物联网的生态、商业模式提出了很多大胆的预判和设想,包括家电OTA、物物通信等。
作为一款物联网大数据应用,智能云管家还处在早期的阶段。但它证明了美的从家电企业向硬件+软件+内容+服务转型的决心,同时也在物联网商业模式的探索上迈出了一步。
美的一直强调智能云管家只是一个示范应用,希望有更多的第三方应用能在美的IoT平台诞生。移动互联网大局已定,留给开发者的机会越来越少,但物联网有广阔的想象空间,美的已经伸出了橄榄枝。
本文将重点解答以下几个问题:
美的如何打造智能云管家?它的示范性在哪?
美的IoT跟小米、海尔IoT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优势?
美的如何预判未来物联网的发展趋势?有哪些创新的机会?
千机千面的真智能
很多智能家电的功能很鸡肋,因为所谓“智能”不过用手机人为控制硬件的开关、温度等,而美的智能家电是真智能。
电热水器知道你洗澡的时间,自动提前预热,而且调到你习惯的温度;空调能学习你的作息习惯,自动适配合适的温度、风力;放在冰箱里的食物快过期了,冰箱会发出提醒;家电出现故障,会自动报修。
美的智能云管家让家电自动学习用户的使用习惯,通过云端的大数据平台进行智能分析,并智能决策。它还解决了IoT通常存在的数据孤岛问题,将不同设备的数据打通。各种电器跟用户交互之后,学习到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行为数据、使用习惯,做出最适合用户的个性化设置。
千机千面的智能云管家
美的前后花了四年时间,不断创新迭代,才打磨出智能云管家这么一款大数据应用。
2017年,云管家团队调研热水器用户并采集数据;2018年打通硬件的芯片、模组,同时进行数据建模、算法打磨到定制化服务;2019年至2021年将初步的成果延展至空调、冰箱、洗衣机上,以提升用户体验,同时进一步完善数据仓库,使算法模型更加全面。目前美的20多个品类家电已搭载了智能云管家,美的全屋智能家居加速落地。
美的IoT副总裁兼CTO向江旭将智能云管家称为物联网的原生应用,不同于PC和移动互联网应用主要透过终端来传输信息,它传输的是功能。
向江旭认为智能家居分四个阶段:一是单品自动化,即自动洗衣机、自动窗帘等 ,二是单品智能化,智能开关、智能门锁等,三是智能联动,比如用音箱控制家电,四是全屋智能,通过全屋感知,收集不同场景、不同行为的数据,给用户量身定制适合的环境和服务。而智能云管家的诞生,标志着美的家电服务真正迈入智能家居的第四个阶段。
在中国领先的几个智能家居巨头中,小米尚无此功能,海尔推出了类似的云脑。尽管功能类似,但大数据应用真正的胜负关键是数据的积累和算法的沉淀。
美的一直坚持统一的数据模型,采用了业界成熟的蓝鸟架构及数舱模型构建。比如说在实时流方面,可以做到TB级数据的秒级处理能力。
基于用户数据中台,美的进行大量的数据挖掘和应用,通过数据的自学习平台,为用户提供千机千面的智能云管家。
基于设备的实时状态提醒用户空调什么时间应该清洗和保养,热水器的滤芯什么时候应该更换。根据用户的自动习惯为他控制热水器或空调的温度曲线等等。还能通过可视化数据为用户展现耗电等相关数据变化,并进行及时的预警和提醒。
智能化,从底层做起
透过美的智能云管家,足以看出美的和其它IoT平台不同的发展路线。
在IoT上风头最劲的小米,不断地横向扩张品类,明显的互联网流量思维。小米IoT以价格很低的模组降低硬件厂商接入的成本,并围绕米粉提供极致性价比的设备,打造一款款爆品。
今年一季度,小米宣布连接的IoT设备(不包括手机和电脑)已达到了3.5亿台,拥有五件以上小米设备的用户数为680万。因为使用小米产品的用户越多,就能产生越多的数据,而数据流量可以变现。
而另一大IoT平台海尔智家,选择了垂直整合营销的路线,围绕着洗衣机、空调、冰箱等产品,推出了衣联网、食联网、水联网、空气网等智能家居解决方案。比如衣联网是以洗衣干衣机,与服装、洗衣液、鞋靴生产商跨界联合,打造了一套洗护解决方案。这种整合营销的电商思路,在中国白色家电市场下滑的大趋势下,帮助海尔逆市增长。
而美的IoT始终聚焦智能化,而且坚持从底层做起。
美的从2012年开始数字化转型,2014年开始做智能家居,逐步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战略。
美的全面数字化、全面智能化的战略
经过多年的积累,美的已经形成了一体化的IoT智能平台:位于底层基础设施的IoT模组解决了连接与感知的问题,位于中间层的数据采集/标注/挖掘等提供大数据能力,位于顶层的AI家电则是用户触点。
智能云管家可以说是美的IoT平台智能化的结晶。向江旭说,智能云管家是美的作为平台方推出的示范应用,美的期待更多的第三方应用。
美的IoT于2019年推出开发者平台,提供一站式在线开发调试平台、即插即用模组连接方案、美的系设备能力开放等五大能力。但毕竟家电仍是非主流的智能设备,要吸引开发者很不容易。
在打造开发者生态上,美的也是选择从底层做起。
首先解决家电与其它智能设备的互联互通。
手机仍是当前最大的用户入口,美的除了加入华为HarmonoyOS,还与OPPO联合开发一键智联,与vivo合作预装“智慧生活”App,通过与三大手机厂商的合作,解决了美的设备与中国大多数手机的互联互通问题。
美的还提前卡位智能汽车这个未来的用户入口,与比亚迪、斑马汽车合作,将美的空调、电热水器等与车机系统相连。
此外还有音箱/耳机、TV等,美的通过合纵连横,建立了一个越来越庞大的智能硬件生态圈。
然后通过智能设备、美的美居App、智能云管家这些触点,不断积累用户和数据,为大规模的应用开发创造条件。
美的对外开放的能力
向江旭说,物联网能否发展起来,取决于支持它的应用有多少。移动互联网繁荣了十多年,全球的移动应用多达450万-500万款。迄今为止,有超过60家企业,300+合作开发者加入了美的IoT开发者平台,设备激活超过1000万,实时连接设备数数超过600万,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探索全新的商业模式
但向江旭承认,现在为家电开发应用的开发者还是太少了,因为家电不是高频的信息交互设备,且计算能力较弱,更重要的是缺乏统一的操作系统,不同的IoT平台各搞各的,硬件标准不一致,而单款设备的用户安装量、使用量又不够大,应用跑不起来。
但他相信,物联网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机会,有很多全新的商业模式可探索,美的智能云管家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未来美的智能云管家将进一步扩展智能水平,比如当家电识别出耗材用完了,会自动下单购买,用户只需确认一下,耗材便送货上门。再如生鲜App可以进驻智能厨房,硬件能根据用户的饮食习惯、身体健康情况,自动选择为用户买什么菜。
现在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正如十多年前,当我们还用PC上网购物时,很难想象可以在手机上买东西,今天我们同样也无法想象冰箱、洗衣机、净水器等家电能自动购物。但未来,一定会出现物联网版的电商应用,正如PC互联网时代的淘宝、京东,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拼多多,设备能自动下单,用户只需确认一下即可。
物联网还会诞生很多我们现在想象不到的创新应用和商业模式,就如移动互联网诞生的移动支付、共享出行等等 。
美的IoT副总裁兼CTO向江旭
向江旭认为,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呈现几个趋势:
一是硬件的标准统一。就如手机,技术标准是一样的,无非是配置的高低。不同IoT平台的API接口规范是统一的,应用只需开发一次,就可以适配不同厂商的电器。
有了统一的标准,应用开发的成本就大为降低,想象空间也大了许多。比如,现在美的智能云管家只控制美的电器,而一个家庭不可能全用美的产品,在平台接口统一的情况下,第三方应用可以连接不同厂家的智能设备,同时调用美的智能云管家的算法建模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而算法能力的共享形式,可以是资源互换,也可以是租用,双方可以一起探索合作模式。
二,智能家居也能实现OTA。现在的手机和未来的智能汽车,都通过升级操作系统的版本来升级功能,未来家电产品也当如此。比如,洗衣机通过软件升级增加更多的分类洗涤功能,因为从技术上来说,羊毛、丝绸等不同材质的洗涤功能无非是旋转的速度、角度、水温的不同,完全可以通过软件升级来达成。
三,未来一定是多入口。现在大家看物联网,想来想去都无法跳脱手机,陷入以手机为中心、用App来控制的思维模式,但未来基于物联网的入口不一定非得手机,可以是智能手表、VR/AR眼镜或头盔、还有智能汽车。今年 5月份,国内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了32%,未来手机或许将慢慢淡出中心的地位,取而代之的将是多设备、多入口。而美的已经在智能汽车、穿戴设备等多入口上布局。
应用的形态也不一定是App,有可能是其它的形态。比如采用华为HarmonyOS的美的家电,只需碰一碰就可以和手机联连,而功能也无需下载App,以插页卡片的形式出现。
四,物联网的终极形态是物与物的通信,设备实现智能交易。无论PC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都是人与物,人与人的通信,做决策的都是人,而未来物联网将实现物与物的通信,大数据和AI的发展,硬件足够了解人的行为习惯,可以实现智能推荐、智能交易。
而要实现这一切,需要更多的开发者一起参与、一起探索。
来源:卢爱芳 科技资本论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众多,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故仅标明转载来源。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立即删除内容!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