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基立福Grifols SA同意以约 16 亿欧元(约合121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Biotest AG。该公司与中国企业科瑞集团(Creat Group Corp.) 旗下的子公司天诚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收购天诚(德国)医药控股有限公司100%的股份,而天诚德国持有血浆供应商Biotest 89.88%的普通股,以及1.08%的优先股。
简而言之,基立福将从Biotest的大股东科瑞集团手中收购Biotest 90%以上的股份。
而这也意味着Biotest中国股东科瑞集团的正式退出。
相比于科瑞集团在三年半前13亿欧元的正式收购价,这笔交易净赚3亿欧元,看上去收获颇丰。
然而对于科瑞来说,本次交易,实际上却象征着其在国际血液领域争霸野心的彻底终结。
而科瑞曾经执掌、本应成为Biotest新主人的“中国血王”上海莱士(002252.SZ),如今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科瑞的血王梦
科瑞集团成立于1992年,是一家专业投资公司,经过近25年的发展,目前重点投资制造、地产、资源、金融等行业。成立以来,旗下已诞生6家上市公司。
其中,该公司旗下上海莱士一度发展良好,并成为国内同行业中血浆综合利用率高、产品种类齐全、结构合理的领先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被誉为“中国血王”。
如此成就,正是科瑞集团的功劳。
上海莱士创立于1988年,是上海市血液中心与美国莱士创办的第一家中外合资血液制品企业,原本业绩平平,营收增速虽也不差,但还不足以使其成为龙头。
但在2004年的入局者科瑞的运作下,上海莱士从2013年起不断并购,先后将郑州莱士、邦和生物、同路生物、浙江海康等一众国内公司收入囊中。
如此密集的收购之后,上海莱士逐渐成长为血液领域的巨头,规模一时无两。
不过,只在国内获得龙头地位并不足以满足科瑞集团的野心。
2016年,科瑞集团以10.59亿欧元收购英国血液制品企业Bio Products Laboratory Holdings (BPL)。
2017年,其又宣布以13亿欧元收购德国血液制品企业Biotest,该交易在2018年将交易正式完成,成功刷新中国医药企业出海并购的金额记录。
这两家公司中,BPL是英国唯一一家全球前十的血浆成品企业,其前身为英国卫生部旗下的国家级血液制品研究机构,出产用于治疗免疫缺陷、凝血障碍和重症护理等14种血浆成品,每年约加工650吨血浆。
而Biotest成立于1946年,至今已有超过70多年历史,是欧洲血液制品龙头企业之一,凭主营业务收入在全球血液制品行业中排名第五。Biotest从血浆中最大限度分离纯化高价值药用成分的能力在全球同类企业中颇为突出。
总的来说,这两家欧洲血液制品公司都有相当明显的优势,在国际领域拥有相当的地位。
按照科瑞集团的原计划,这两家公司本就都会注入上海莱士,从而组成一个具有高影响力的跨国血液制品企业。以上海莱士为基础,并以这两家公司为跳板,科瑞集团进军国际市场似乎并非什么难事。
在美好的愿景支撑之下,上海莱士也成为了当时国内血液制品领域唯一的千亿股。
然而一路高歌猛进的上海莱士与科瑞集团没有想到,他们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
血王困局
2017年,随着药品采购“两票制”的出台,上海莱士业绩承压。
2017年度,公司华南地区的营业收入为 4.40亿元,同比下降63.11%;期末应收账款较期初增加 6.2亿元,增长152.59%。公司变脸之路并未就此打住,2018年一季度,公司营业利润、净利润同比跌幅均显著扩大至逾400%。
主营业务业绩的下滑,并不是上海莱士显现颓势的唯一原因。在上海莱士的高速发展期间,该公司进行了大量证券投资,并一度在此业务上获得利润。然而到了2018年,其持有万丰奥威和兴源环境大跌,导致公司炒股巨亏近20亿元。
科瑞集团大举并购留下的隐患,也逐渐显现。由于中美关系的恶化以及股东关系的复杂,原本势在必行的资产注入受阻,理想中的高速发展无从实现。大规模并购发展时进行的大量股权质押,也使得科瑞集团和莱士中国在发展受阻之后,慢慢遭到反噬。
危机之中,上海莱士开始寻找外援。本次收购的买家基立福,便在此时入场。
不过彼时,名义上的收购方是上海莱士。
2018年12月,上海莱士就筹划向基立福及天诚德国股东发行股份购买基立福持有的GDS全部或部分股权以及天诚德国100%股权。但由于股价的快速下滑以及资产注入受阻,这一交易方案终于难以进行。
最终,上海莱士只能以132.46亿元收购基立福(Grifols)公司所持有的Grifols Diagnostic SolutionsInc.(GDS)45%股权。即便如此,这笔交易仍然打破了中资药企的海外并购记录。
不过上海莱士的这一收购,靠的是发行股份方式进行的。
在交易完成后,大股东科瑞天诚及其一致行动人所持的股份将减少至26.73%,莱士中国及其一致行动人的持股也将减少至23.63%,基立福一跃成为公司的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将达到26.2%。
因此,这一交易与其说是为了完成收购,更多是为了进行重组、引入援手,解决危机。
不过现在看来,这一举动究竟是给上海莱士找来了帮手,还是“引狼入室”,真的很难说。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科瑞集团的大量股份已经被质押出去。然而近年来,随着集团景气度每况愈下,债务难以偿还,这些质押的股份也彻底脱离了科瑞的控制。
截至今年9月7日,科瑞天诚及其一致行动人累计被动减持上海莱士总股本的11.92%,莱士中国及其一致行动人深圳莱士累计被动减持上海莱士17.05%股份。
随着这一系列卖出行为的发生,原本控股的科瑞、莱士中国纷纷失去了上海莱士的主导权。
9月8日,上海莱士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已变更为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状态。目前基立福作为公司一大股东,持股26.20%;科瑞天诚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15.27%,莱士中国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8.72%。
如今的上海莱士,可谓群龙无首。
当前拥有最高股权的基立福,由于其签署的《关于不谋求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承诺函》,也不会就此成为实控人。
出于安全方面考虑,我国对血制品的管控十分严格,除个别产品外基本禁止血制品进口。让上海莱士这样体量的血液制品公司受到外国控制,显然是难以接受的。故而即便没有承诺函一说,基立福也很难主导上海莱士。
因此,想要解决无主的问题,要么引入新的实控人,要么就必须解决科瑞的债务问题,重新恢复其在上海莱士的主导权。
为此科瑞将Biotest 卖出套现,以求解决债务危机,也成了情理之中。前来救场的基立福,就成了最好的买家。
根据知情人士的消息,科瑞在未来还将寻求出售英国BPL。
科瑞集团与上海莱士的血液制品国际化之路,终告搁浅。
而基立福,或将成为最后的得利者。
基立福的扩展良机
对于基立福来说,上海莱士的危险,正能成为其发展的机遇。
基立福本就是血液制品的国际巨头,多年来与百特、CSL Behring打得难解难分。如今能够通过收购Biotest,该公司能以并不过分的价格获得一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血浆公司,增加规模、扩展市场,快速缓解竞争压力,可谓是瞌睡遇到了枕头。
如果其能更进一步,将英国BPL也收入囊中,显然还能获利更多。
另一方面,中国血液制品市场的高速增长向来受到巨头的垂涎,但由于政策管控的严厉,基立福多年来只能通过合作的方式开拓中国市场。
早年间,其便与博雅生物合作,共同设立单采血浆站。如今成为上海莱士的大股东,基立福又获得新的伙伴,寻到了中国血液制品领域发展的突破口。
虽然基立福不能成为上海莱士的实控人,但只需单纯地发挥股东的作用,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帮助上海莱士建立优势成功竞争国内市场,那么从财务上说,基立福也能获得较为丰厚的回报。
上海莱士当前虽然深陷乱局,但目前主营业务未出问题,在疫情期间的业绩也有目共睹,未来仍有继续增长,并与其它对手一较高下的机会。当前血液制品行业增长速度迅猛,在基立福的技术支持下,其或许还有重整旗鼓,夺回“血王”宝座的一天。
作者:金牛座大金牛
来源:雪球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众多,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故仅标明转载来源。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立即删除内容!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