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块方面,ChatGPT、云游戏、AIGC、教育等板块涨幅居前,酒店餐饮、银行、煤炭等板块跌幅居前。

▲周小川:数字货币别急着想“赢者通吃”,每隔三五年局面就会有大变化
近日,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方首席代表、央行原行长周小川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分论坛上表示,数字货币的定义不要唯我独尊,也不要那么着急,就想赢者通吃。到目前为止,每隔三到五年,技术的变化和各方面因素的变化都会导致局面产生大的变化,这是新的数字时代的特点。(澎湃新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此次延续实施降费率预计年均减负约1800亿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失业保险司司长桂桢表示,自2015年起,失业保险费率“三降五延”,总费率由3%降至1%;2018年起工伤保险开始降费,费率按照可支付月数的情况降低一定比例。此次,两个险种均延续实施,并且由原来的延续12个月延长为延续20个月。各地通过内嵌征缴比例到信息系统,基本上实现降费率“直兑直达”,企业无需申请,零成本享受政策。此次延续实施降费率预计年均减负约1800亿元,不分企业性质、不分行业,包括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将普遍受益。(中国网)
▲国家税务总局:五年来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5%左右
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道树今日在国务院例行发布会上表示,据统计,五年来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5%左右,形成了“政策引导—研发投入—税收减免—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的良好循环。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21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优惠的企业销售额比2017年增长1.4倍,年均增幅达24.5%,这一增速高于全部企业的增速9.5个百分点。(中国网)
▲马斯克“暂停AI训练”被指是闹剧,又有机构要求调查OpenAI
包括马斯克在内的1748人签署公开信,呼吁暂停训练比GPT-4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至少6个月。这封信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并在科技界持续震荡了两天。一些公开信的签名者收回立场,一些知名签名者被证明本人并没有签署,还有许多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和专家反对这封信的建议。有媒体称这是一场巨大的闹剧。与此同时,专注于人工智能技术伦理的AI和数字政策中心(CAIDP)要求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调查OpenAI是否违反了消费者保护规则,认为其推出的AI文本生成工具“存在偏见、具有欺骗性,并且对公共安全构成风险”。(澎湃新闻)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监管科技一定要和金融科技齐头并进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财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廖岷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数字时代的金融基础设施与金融服务”圆桌会上表示,在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和金融齐头并进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对于货币当局和央行来说都要考虑到几点问题。第一,是技术和金融的融合。我们相信技术肯定会改变金融行业,但不会改变金融本身,这是过去中国所吸取到的一个经验。另外,监管科技一定要和金融科技齐头并进,这样我们才可能找到潜在的风险,以便更好地推动金融的数字化。
▲美媒:虽然特朗普被起诉,但其仍可能继续竞选美国总统
美国纽约曼哈顿大陪审团30日投票决定起诉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据美国《国会山报》当地时间30日报道,美国法律学者称,在特朗普面临刑事指控期间,他仍然可以继续竞选总统,而且是合法的。(环球网)

▲重要指数表现:31日,市场早盘震荡反弹,三大指数均小幅上涨。盘面上,猪肉股开盘大涨,巨星农牧、新五丰、天域生态等涨超7%。中药股集体走强,佛慈制药涨停。赛道股盘中一度反弹,传艺科技、宝明科技涨停。零售股表现活跃,三江购物4连板。影视股震荡走强,上海电影涨停续创新高。ChatGPT概念股探底回升迎来反弹,福石控股涨超10%。午后三大指数小幅走高,深成指和创业板指涨逾0.6%。人工智能板块再度拉升,同花顺等多股涨超10%,游戏、影视等应用方向也持续发力,吉比特封涨停。总体上个股涨多跌少,两市超3500只个股上涨。
▲行业指数表现:板块方面,ChatGPT、云游戏、AIGC、教育等板块涨幅居前,酒店餐饮、银行、煤炭等板块跌幅居前。
▲估值变动:31日,上证综指加权PE为14.31倍;沪深300指数加权PE为12.96倍,深证综指加权PE为28.61倍。

▲深圳去年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下降近20%,为近五年来首降
据21财经,3月30日,深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公布《深圳市住房公积金2022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深圳当年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4.50万笔、316.28亿元,同比分别减少21.00%、19.87%。从数据看,这是从2018年至今,深圳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发放金额首次同比减少。
▲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发现月球“水库”
据最新一期英国《自然·地球科学》发表的研究论文介绍,中英科研人员从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品中发现,撞击玻璃珠是月表水的重要储存库。这些玻璃珠具备维持月表水循环的能力和潜质。过去20年的月球探索已经发现月球表面存在大量水的证据。在最新研究中,中英科研人员发现了月表水的天然存储库——撞击玻璃珠。(新华社)
▲杭州探索取消小客车限购、地面道路限行
此前,杭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体会议提出了“取消小客车限购、地面道路限行”的交通治理最终目标。在今天上午召开的城市大脑2.0推进会上,杭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给出了智慧交通这关键一招”。此消息显示,杭州市正在通过智慧交通,探索取消“双限”。(都市快报)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刘力:聚焦自动驾驶量产应用和汽车芯片产业链协同两大重点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近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上表示,将加速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的布局,聚焦自动驾驶量产应用和汽车芯片产业链协同两大重点,打造智能网联产业园区,发挥北京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投基金的引导作用,构建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生态。(上证报)
▲百万银行“打工人”薪酬大曝光,中信银行人均66.2万暂居榜首
截至3月30日晚,已经有近20家上市银行陆续披露了年报,并包含国有大行、股份行及城农商行。整体来看,尽管在金融业降薪潮的大背景下,2022年度,银行业普遍人均薪酬仍普遍保持相对稳健,暂未出现较大幅度的锐减。其中,以中信银行人均66.2万薪酬暂居行业的榜首。不过,2022年度,超半数银行的高管薪酬减少,其中还有两家银行的高管薪酬被减少超千万,分别为平安银行减少2355.9万,及民生银行减少2014.4万。(中国基金报)
▲美团将于4月发布“美团企业版”,定位企业消费赛道
从内部人士处获悉,美团将于4月发布面向To B市场的业务“美团企业版”,定位企业消费赛道。美团企业版会为企业客户提供消费服务和管理方案,包括用餐、差旅、打车等。这是美团在To B领域的重要布局,旨在将C端的服务能力输出给B端客户。(澎湃)
▲任正非发文重申“华为不造车”,有效期5年
华为再次关于汽车业务发出决策公告。公告由华为创始人、董事长任正非署名发出,再次强调“华为不造车”,“有效期5年”。除此之外,任正非还对华为标志在汽车设计上的露出提出了严格要求。“强调不能使用华为/HUAWEI出现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消息人士称,而且重点指出,“不能使用’华为问界’,’HUAWEI AITO’。”(36氪)

基金数据
▲高瓴系大调仓?三家公司被减持,合计套现超50亿
随着年报密集披露,高瓴系现身多家上市公司的减持名单中,减持金额较大的公司包括宁德时代、良品铺子等。不久前,高瓴系还减持了港股公司康诺亚。据记者初步统计,高瓴系减持这三家公司,合计套现金额超过50亿元。(证券时报)
基金要闻
▲中欧基金葛兰隐形重仓股曝光
中欧基金葛兰管理的基金产品3月31日公布了2022年年报,以其目前管理规模最大的中欧医疗健康混合为例,截至2022年末,其隐形重仓股为华东医药、九洲药业、我武生物、欧普康视、昭衍新药、爱博医疗、华润三九、博腾股份、智飞生物、联影医疗。(中证金牛座)
▲对今年市场持乐观看法,知名基金经理钟爱三大板块
近日,管理规模超800亿元的基金经理张坤代表产品——易方达蓝筹精选披露2022年年报,再加上之前已披露年报情况,张坤、刘彦春、刘格菘、冯明远等知名基金经理的隐形重仓股浮出水面。年报显示,知名基金经理隐形重仓股出现分化,抱团特征有所淡化;锂电、酒类、能源三大板块个股受欢迎程度较高。展望2023年,多位基金经理表达了对市场行情的乐观看法。(中证报)
水星价值投资观察
▲比亚迪: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会进入淘汰赛,企业一定要速度为先
比亚迪昨日接待调研,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等出席。公司方面表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供不应求,但来到2023年产能不足、缺料等情况都大幅改善,会进入淘汰赛。今年1-2月市场总盘子同比减少,但新能源同比增加,而公司贡献其中主要增量,市占率进一步提升。比亚迪提出,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最需要的是“快”,“快鱼吃慢鱼”比“大鱼吃小鱼”更恰当,所以汽车企业一定要速度为先。(证券时报)

保险数据
▲A股五大上市险企去年日赚4.79亿元,今年业绩有望好转但挑战犹存
3月30日,随着新华保险发布2022年年报,A股五大上市险企2022年经营业绩正式亮相。整体来看,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746.93亿元,约合每天净利润为4.79亿元,同比下降19.1%。业内人士认为,上市险企净利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受权益投资业绩的拖累,二是人身险行业仍处在深度转型时期。不过,从今年的趋势来看,险企无论是投资端还是负债端,都有望取得更好的业绩,但仍需认真应对潜在风险和挑战。(证券日报)
保险动态
▲上市险企:财险业绩好转,寿险还在承受转型之痛
A股5家上市险企2022年业绩披露完毕,其中有4家净利润同比下滑。财产险和寿险公司业绩表现分化——财产险公司业绩明显好转,而寿险公司还处于转型阵痛期。数据显示,财产险公司业绩明显好转——以财产险业务为主的中国人保,是唯一实现盈利正增长的保险公司,该公司去年实现净利润约244.06亿元,同比增长12.8%。反观处于转型阵痛期的寿险业公司,寿险代理人数量继续减少。截至2022年末,中国人寿个险销售人力约66.8万人,较2021年末减少约15万人;新华保险个险营销员人力约19.7万人,较2021年末减少约19万人。(上证报)
▲五大险企去年总资产规模稳步增长
近日,A股五大上市险企2022年度业绩报告全部披露。2022年,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和五大险企总资产规模全部实现正增长,合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46.93亿元。业内人士表示,2022年,保险行业面临负债端、资产端“两端承压”。2023年,随着多种利好因素集聚,多家险企高管表达了对寿险等业务回暖的期待,同时也看好权益市场结构性机会。(中证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