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领域又迎重磅选手加入!
近日,两大医疗器械巨头西门子医疗和史赛克宣布,将共同开发神经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能够执行全面的择期和紧急神经血管介入手术,包括中风和动脉瘤的治疗。
这款神经血管手术机器人将成像功能、手术耗材、机器人集成到一个生态系统中,能够提高手术精度,同时缩短治疗时间,神经血管介入手术时长是决定患者术后获益的重要因素。以急性缺血性卒中这一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需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否则会因病情迅速进展而导致死亡。神经血管机器人有望通过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患者预后,确保患者术后获益。
此次合作包括多个方面的开发,如机器人系统设计、设备和植入耗材集成、机器人导航成像和手术流程优化。
2023年,西门子医疗停止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在心脏领域应用,曾一度为这一领域蒙上一层阴影。而现在,西门子医疗携手另一家巨头再度重押,展示对这一领域看好,也将为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赛道注入更多活力。
01
巨头联手,解决耗材配套短板
神经介入手术机器人作为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一种,核心价值是:减少医生术中受到的辐射,提升手术精度。手术机器人主要在血管介入(包含心血介入、神经介入、外周介入)手术中进行导管的推进及导航、根据手术前及手术中的影像数据构建患者血管的3D形态图,并分析血管交叉口、弯道、弹性和斑块的特征,从而在手术中实现手术器械的跟踪及定位,可将医生的动作转换为器械操控。
在减少辐射方面,常规血管介入手术通常是在大量X射线辐射下以人手进行。这种辐射暴露对人体健康有不利影响,随着重复手术的辐射损伤积累,有可能致癌。此外,采用辐射防护装置并非避免这种身体损伤的长远解决方案。借助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医生可坐在防辐射控制台后完成远程操控,在精确手术操作的同时有效减少在射线下的暴露时间。
R-ONE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示意
初代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适应症通常包括心血管介入和神经介入,但不能执行PCI全流程手术,覆盖术式少,缺少力反馈,耗材兼容性有待提升。西门子医疗、史赛克两大巨头联手有望推出新一代产品。
本次联手的两大巨头,西门子医疗是全球医学影像巨头,在神经介入手术中提供不可或缺的影像导航支持。
西门子医疗在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领域曾折戟。2019年,西门子医疗以11亿美元收购了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公司Corindus Vascular Robotics,获得了CorPath® GRX(途灵)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2023年,西门子医疗宣布停止在心脏病领域的血管介入机器人业务,将重点转向神经血管介入的机器人解决方案。
史赛克则是骨科、神经介入、内窥镜领域的医疗器械巨头。神经介入产品涵盖出血类、通路类、缺血类三大领域。2024年,史赛克医疗设备和神经介入业务营收135亿美元。神经介入产品包括颅内取栓支架、颅内血栓抽吸导管、弹簧圈、密网支架等。在神经介入中,史赛克市占率领先,例如高性能微导丝,史赛克Synchro系列国内市占率超80%。
西门子医疗选择牵手史赛克,或许是看中史赛克全面的神经介入耗材解决方案。此前,西门子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停止在心脏病领域应用,有业内人士分析背后有两大短板导致产品商业化表现不及预期,不得不退出。两大短板分别是:1、无法全流程辅助PCI手术;2、对于耗材要求严格,无法兼容所有耗材。在神经介入领域,西门子医疗有望通过与史赛克合作,补齐耗材配套这一短板。
两家公司也在合作新闻中表示两家企业合作早期将聚焦于共同开发综合生态系统,并与领先的医生合作验证其临床价值。两家企业耗材与系统的协同优化,有望提升手术机器人性能,带来新一代的神经介入手术机器人产品。
02
选定神经介入赛道
此外,西门子医疗和史赛克合作开发神经介入手术机器人,也能更加了解临床痛点。
两家巨头选定的神经介入赛道具有高增速的刚性需求。在国内,脑血管病在中国已成为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其死亡率和致残率位居前列。国内神经介入手术量每年超过40万台,根据IQVIA数据,2025年H1,国内神经介入市场保持同比10%的增长。
在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中,脑血管和心血管适应症有其各自的挑战。业内人士表示:“心血管介入手术中心脏是跳动着的,意味着影像不能提供最准确的参考,医生在手术中,需要基于经验判断决定手术操作。脑血管介入手术是相对静止的,但脑血管迂曲程度大,甚至是立体的,另外脑血管二级血管、三级血管越来越细,更加脆弱,也会带来操作挑战。针对不同的术式,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需要具备应对不同术式挑战的能力。”
西门子医疗和神经介入领域资深玩家联手,基于史赛克对于临床痛点的理解和多样的产品组合,再加上西门子医疗在影像、工程学技术方面的积累,预计能开发出更适合临床需求的神经介入手术机器人。
03
商业化尚处于早期
从全球竞争态势来看,全球范围内有多款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包括Robocath的R-One已取得CE、NMPA认证;强生的Sensei X2及Stereotaxis的Genesis RMN已取得FDA批文;及途灵(西门子)的CorPath GRX已取得CE、FDA、NMPA认证。大多数企业产品适应症都同时覆盖心血管介入和神经介入。
国内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与国际研发情况并跑,也有多款国产产品获批。包括爱博合创 PANVIS-A™脑血管介入手术辅助操作系统;万思医疗的VAS HERO神经血管介入机器人;唯迈医疗ETcath®介入手术机器人等。
国内企业对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探索更为前沿,国内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普遍具备力反馈技术。国内企业也在探索远程手术,2024年10月,爱博合创成功完成了远程脑血管介入治疗性手术(动脉瘤栓塞术及基底动脉支架植入术)动物试验全球首例直播。据悉,国内有企业在研AI自主操作的血管介入机器人,并且取得进展。
从商业化情况来看,目前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商业化情况都处于早期。全球商业化中西门子医疗CorPath GRX商业化表现较为领先。自获得 CorPath GRX 技术以来,西门子医疗尚未发布 CorPath® GRX 的具体最新全球安装数量,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全球安装量53台。总的来看,全球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领域仍处于技术成熟度验证与临床价值转化的关键阶段,全球企业普遍通过多中心、大样本量临床研究增加认可,以突破商业化进程中的临床信任壁垒。
国内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也已实现商业化破冰!微创机器人2024年R-ONE血管介入机器人中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5家上海头部公立医院,并实现中国市场的首两台商业化装机。微创机器人能够快速推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商业化,背后主要得益于与微创医疗集团心血管业务的高度协同。这证明是否能与耗材业务实现高度协同,是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商业化的关键之一。
技术维度看,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正步入“创新活跃期”,国内外企业都在加速迭代产品;成本维度看,人形机器人迎来发展热潮后,手术机器人供应链也随着降低。未来,血管介入机器人的出现将协助介入手术技术下沉,降低医生学习曲线,让介入手术的可及性更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动脉网”(ID:vcbeat)
作者:杨雪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