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山东电力交易中心公示20家售电公司欠费3717万元,单家最高欠费1487万元,履约担保即将被执行。行业风险集中暴露,市场加速洗牌,部分企业通过金融创新寻找出路。
电力交易市场近日掀起波澜。
近日,河南与山东两地电力交易中心相继发布公告,对20家欠费售电公司进行公示,总欠费金额达3717万元,其中单家最高欠费金额已达1487万元。这不是孤例,广东两家售电公司因提交伪造履约保函被强制退出市场。
售电行业正经历着残酷的洗牌。
20家售电公司的集体欠费
2025年11月,河南与山东两地电力交易中心相继发布公告,17家河南售电公司和3家山东售电公司因未按时支付相关结算费用,面临履约担保被执行的局面。
这不是简单的资金周转问题,而是售电行业风险集中暴露的阴影。
根据公告,若这些售电公司在公示期内仍未完成欠费缴纳,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和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将启动履约保障凭证支付流程。
单家售电公司最高欠费金额已达1487万元,这一数字折射出售电公司在市场化交易中面临的巨大风险。
无独有偶,2025年8月,广东电力交易中心对售电公司提交的2025年度履约保函进行全面核验,发现广东恒运售电有限公司、广东火能售电有限公司提交伪造的履约保函,且未按要求足额补缴履约担保。
这两家公司最终被强制退出广东电力市场。
市场变革:售电公司的生死考验
电力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
随着“136号文”发布,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我国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加快构建,省间、区域、省内中长期交易常态开展。
这些变化对电力交易从业者的岗位能力要求日益提高。
市场复杂性带来新型风险。售电公司与电力用户绑定“结婚”,却难以避免“一女二嫁”等现象——电力用户与售电公司签署购售电合同后,经不住更大优惠力度诱惑而与另外售电公司签约。
在一则司法案例中,粤能能源公司与高明高森公司签订《购售电合同》后,高明高森公司违约与案外人签订购售电合同并在电力交易平台注册绑定。法院最终判决违约方向守约方支付一年的预期长协收益损失138万元。
风险背后是残酷的生存现实。
售电公司作为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产物,履约交易担保是其每年都要面临的资金筹措难题。轻资产运营特性使它们难以通过传统金融机构审核。
出路何在?金融创新+制度保障
面对困境,市场正在寻找出路。
某保险公司就推出一款售电公司电力交易履约保证保险,该保险无需担保,少量成本就能撬动大额保证金。前述广西的售电公司成功办理2000万保额的电力交易履约保证保险,让公司业务得以正常运转。
该保险公司发挥能源行业保险专家资源优势,搭建保证保险产品体系,累计为近2.1万家中小微企业替代保证金和担保款项548.8亿元,节约资金成本14.5亿元。
这一创新将金融“活水”引入各个行业。
同时,监管层面也在积极应对。甘肃电力交易中心印发《甘肃电力市场售电公司及虚拟电厂履约保障凭证管理办法》,明确以履约保障凭证机制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新规要求售电公司、虚拟电厂以履约保障凭证方式提供违约担保。
此外,行业自我提升也在进行中。部分机构陆续举办电力交易员研修班,培训内容包括电力市场结算、电力现货市场、中长期交易等,帮助从业人员应对市场挑战。
虚拟电厂等新型市场主体也在快速发展。苏州已建成国电投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协鑫虚拟电厂等15个虚拟电厂和平台,最大可调负荷达40万千瓦,调节能力位列全国前列。
电力交易中心的大厅屏幕上,滚动着最新的市场交易数据。那些被公示的售电公司,还有几天时间可以挽救自己的命运,否则数千万元的履约担保将被执行。
在广东,两家提交伪造履约保函的售电公司已经黯然离场。市场正在用无情的方式筛选参与者。
随着河南、山东等地电力交易中心公示期结束,那些未能缴清欠费的售电公司,将面临相应的处理。市场的规范化运行正在持续推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预见能源”
作者:赵嘉楠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