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金斧子,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当前位置: 首页 > 私募社区 > 【第827期早报|11.11】10月CPI同比涨幅“破1”且创一年新高
【第827期早报|11.11】10月CPI同比涨幅“破1”且创一年新高
2021-11-11
0
0


盘面上,元宇宙、医药、培育砖石等板块涨幅居前,煤炭、汽车、盐湖提锂等板块跌幅居前。


▲菜价高升,10月CPI同比涨幅“破1”且创一年新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5%,较9月涨幅扩大0.8个百分点,创2020年10月以来新高;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3.5%,涨幅较9月扩大2.8个百分点,续创历史新高。 

▲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创一年新低 但同比多增1364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周三公布数据显示,10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8262亿元,创一年新低,但同比多增1364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970亿元,其中,政府债券净融资6167亿元,同比多增1236亿元。

▲习近平将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1月10日宣布:应新西兰总理阿德恩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1月12日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并于11日以预录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就地产收并购 部分国企建议调整“三条红线”指标

据财联社报道,知情人士透露,近期部分房地产行业央企国企向监管部门反映,如果要通过承债式收购其他房地产公司,“三条红线”就会被突破,建议监管部门对“三条红线”相关指标予以调整。2020年8月,监管部门为控制房地产企业有息负债规模,对重点房企按“红-橙-黄-绿”四档管理,并设置了“三条红线”,具体为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试点房企须在2023年6月30日前完成降负债目标。

▲国办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意见提出,发挥政府投入的带动作用,探索通过PPP等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支持金融机构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拓宽投融资渠道,优化信贷评审方式,积极开发适合的金融产品,按市场化原则为项目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

▲常德全市暂停新增光伏发电项目备案

据《科创板日报》报道,常德市近日发布的《关于暂停新增光伏发电项目备案的通知》指出,通过初步摸底,各区县市申报的“十四五”拟开发的风、光项目远远超过电网可消纳能力,为推进新能源健康有序发展,引导企业理性投资,经研究决定,全市暂停新增光伏发电项目备案工作(包括地面和屋顶),待明确全市“十四五”拟开发项目后,再行启动。

▲刘元春:改革红利比贸易红利更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日前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发言时指出,中国的贸易红利空间已不像想象中那么大,更重要的是改革红利,目前改革步入深水区,改革内生的存量调整导致的利益冲突已经上升到一个新台阶。“如何化解这样的利益冲突?如何形成改革的新路径?目前我们每隔两三年就要围绕着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性进行讨论,怎样达到制度中性、所有制中性、竞争中性,使中国的竞争秩序上升到一个新台阶,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他说。 

▲国台办:坚决打击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

据央视新闻消息,一段时间以来,美方在售台武器、加强美台军事联系方面消极动作不断,加剧了台海局势紧张。就在昨晚(9日晚),美联邦参议员科尼恩等人乘军机抵台,将与蔡英文等人见面。

对此,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在今天(10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坚决反对美国同中国台湾地区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和军事联系。我们敦促美国一些国会议员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有关规定,不要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信号,否则只会给台海和平稳定带来进一步损害。民进党当局“倚美谋独”注定失败。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

▲中美正就元首会晤事宜保持密切沟通

周三外交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就中美元首视频会晤等相关内容提问。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目前中美双方正就元首会晤有关具体安排保持密切沟通。另据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官网消息,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11月9日在纽约举行2021年度晚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拜登分别致贺信。

▲美国政府延长这份特朗普时期的禁令

继6月将59家中企列入“黑名单”后,美国愈加变本加厉,近日又延长一项禁令,禁止美国投资“与中国军方有联系的中国公司”。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美国总统拜登本周发布一项公告。根据白宫官网公布的实录,公告宣称,将特朗普2020年11月12日发布的第13959号行政命令中宣布的国家紧急状态继续一年的时间,以应对为中国的某些公司提供资金的证券投资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外交政策和经济造成的“不一般和非同寻常”的威胁。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当时回应称,美国政府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国家力量,不择手段打压和限制中国企业,中方对此坚决反对。美方有关行径违背市场规律,破坏市场规则和秩序,损害的不仅是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也包括美国投资者在内的全球投资者利益。中方敦促美方尊重市场规律和原则,撤销打压中国企业的各种所谓清单,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营商投资环境。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合法权益。


▲重要指数表现:10日,早盘三大指数低开低走,沪指跌超1%失守年线,创出调整新低,创业板指跌幅一度扩大至2%,临近午盘指数小幅回升。截至收盘,沪指跌0.41%,报3492.46点,深成指跌0.38%,报14515.88点,创业板指跌0.30%,报3399.66点。沪深两市成交额连续第14个交易日突破一万亿元。

▲行业指数表现:申万一级行业板块多数下跌,采掘、有色金属、钢铁板块跌幅居前,传媒、电子、计算机板块涨幅居前。概念板块中,今日头条平台、连板、网络游戏、概念板块涨幅居前;锂矿、盐湖提锂、锂电电解液、锂电负极概念板块跌幅居前。

▲估值变动:10日,上证综指PE(TTM,剔除负值)上升至15.12倍,历史分位数上升至0.82%;沪深300指数PE(TTM,剔除负值)上升至14.63倍,历史分位数上升至0.41%;深证综指PE(TTM,剔除负值)上升至35.45倍,历史分位数上升至39.75%。


▲10月上市公司定增动态:实际募资规模环比下降近两成

统计显示,2021年10月,A股上市公司共计实施定增30起,实际募资总额475.64亿元,定增实施家数及实际募集资金较上月相比均出现明显下降。同期,A股上市公司定增预案发布数量共计37家,环比下降5家,预计募资规模与上月基本持平。(面包财经)


▲金斧子与倚锋资本合作投资项目——和元生物于科创板成功过会

和元生物是一家聚焦基因治疗领域的生物科技公司,专注于为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提供基因治疗载体研制、基因功能研究等CRO服务,以及为基因药物的研发提供IND-CMC药学研究、临床样品GMP生产等CDMO服务。和元生物以“基因药·中国造”为使命,围绕病毒载体研发和大规模生产工艺开发,打造了核心技术集群,建立了适用于多种基因药物的大规模、高灵活性GMP生产体系。截至招股说明书(上会稿)签署日,和元生物共拥有15项授权专利。其中,12项为发明专利,3项为实用新型专利。另外,和元生物2018年-2020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420.97万元、6,291.45万元以及14,276.91万元,增速较快。


▲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突破10亿元

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开市以来,总体运行平稳有序,配额价格合理波动,单日成交量屡创新高。截至2021年11月10日,全国碳市场共运行77个交易日,配额累计成交量达到2344.04万吨,累计成交金额10.44亿元,突破10亿元大关。(新浪财经)

▲三元电池回归?10月装车量延续两位数增长 未来或仍是主流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0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15.4GWh,同比上升162.8%,环比下降1.8%。其中三元电池共计装车7GWh,同比上升104.3%,环比上升13.5%;磷酸铁锂电池共计装车8.4GWh,同比上升249.5%,环比下降11.6%。

观察最新数据,10月份,三元电池装车量环比上升13.5%,连续两个月实现了两位数的环比增长;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仍占据主导地位,但6个月以来首次环比下滑。

10月份,从装机量环比增速上看,三元领先磷酸铁锂,高镍动力电池市场渗透提速是关键。凭借长续航的性能优势,高端电动车品牌更倾向于采用三元电池,并逐步向高镍化方向演进。

▲监管部门正研究推出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开放举措

有关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境外资金通过沪深股通机制净买入A股超过3200亿元,接近历史上最好的2019年全年水平。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监管部门正研究推出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开放的相关举措。

专家认为,外资持续净流入A股,反映全球投资者对我国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开放与外资加仓中国相向而行,擦出绚丽“火花”。

▲部分监管要求上报教育培训贷款数据,业内人士称等同房贷待遇

日前,部分地区监管已要求商业银行上报教育培训类分期贷款数据。监管机构并未要求暂停教育分期贷款,要求单独上报相关数据口径,目的或为了解教育分期规模和资产质量情况。一位大行分行人士称:“相当于享受了房地产贷款专项数据上报的待遇。”当地银保监发文,要求商业银行按季度上报教育培训行业授信情况。银行内部也已开展排查。有银行业务人员表示,近期每月都会将培训类机构经营情况及贷款情况相关数据上报于总行。(21世纪经济报道)

▲120万元一针抗癌神药首次进入医保谈判!

为期3天的2021年国家医保谈判正式拉开帷幕,由国家医保局的专家与药企协商,降低药物价格。这也是自2015年以来的第六轮医保谈判,过去出圈的“灵魂砍价”片段就来自这个谈判过程。

目前,外界对于参与谈判的品种,大都根据国家医保局官网此前发布的《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通过初步形式审查药品及信息》(简称《公告》)来推断。根据公告,通过形式审查的共有271个药品,主要为西药,少部分为中成药。通过初步审查,意味着有望通过医保谈判的方式,进入新版医保目录。

本次医保谈判将涉及恒瑞医药、百济神州、荣昌生物、罗氏、辉瑞等多家知名企业的多个重要品种,如PD-1单抗、BTK抑制剂、PARP抑制剂等,双抗、ADC、CAR-T 等多种新型疗法也有望参与,市场关注热度极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初刚刚获批的CAR-T产品阿基仑赛注射液也在通过形式审查的名单中。作为中国首款CAR-T产品,此前被曝一针120万元的高价,这也是CAR-T产品首次进入到国家医保谈判中,外界对其是否能够谈判成功,如果谈判成功降价多少都备受关注。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是国内第一款利用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来治疗肿瘤的方法。

▲台积电两地大手笔扩产 行业步入产能释放期 这一环节受益于晶圆厂放量

近日,台积电释出两大重磅扩产消息,将在中国台湾地区、日本两地同时兴建新厂,均计划于明年动工,2024年投产。

其中,日本新厂将落脚熊本县,初期从22/28nm制程切入,月产能4.5万片12英寸晶圆。初期预估投资额约70亿美元,已获日本政府承诺支持,同时索尼计划投资5亿美元,取得不超过20%股权。台湾新厂则位于高雄,以7/28nm制程为主,具体投资额并未披露,但由于制程先进,业界预估投资将达百亿美元。

两相叠加,上述两厂合计投资额有望达170亿美元,远高于此前台积电美国亚利桑那州新厂金额(120亿美元)。同日,台积电董事会还核准了90.36亿美元的资本开支,用于:(1)先进制程产能建设及升级;(2)成熟、特殊制程产能建设;(3)先进封装产能建设;(4)厂房建设相关事项;(5)2022年Q1研发投入及资本支出。

▲LG新能源与Nikola签订八年电池供应合同

据报道,近日,Nikola方面宣布已与LG新能源签订长期电池供应合同,公司合同价值和电池供应量处于保密状态。这标志着,LG新能源首次与Nikola达成电池供应协议。该项合同期限为2022年至2029年。(财联社)

▲研究表明福岛核事故泄漏物质铯抵达北冰洋后回流至日本

据报道,日本筑波大学客座教授青山道夫日前在福岛大学主办的国际研讨会上发布研究结果称,2011年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中流入海洋的放射性物质铯137抵达美国西海岸后部分北上,经太平洋最北部的白令海,约7至8年后回流至日本东北沿岸。青山分析称,通过此次研究,“有关源自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铯,查明了北太平洋全域十年间的较大动向”。(央视新闻)


基金数据


▲机构罕见大逃离 九成基金“跑了” 截至三季度末仅有483只基金持有保险股

保险股遭遇近年来罕见的机构大逃离。东方财富Chioce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持有A股五大保险股的基金数量仅有483只,较去年末的4087只骤降88%,即九成基金“跑了”。

随着基金卖出或清仓,保险股迎来了近10年来最艰难的时刻:保险行业(申万二级分类)年内重挫39.4%,A股五大险企总市值合计“蒸发”1.1万亿元,逾200万户保险股股东承受了不同程度的股价回调。

今年以来,保险业负债端与资产端持续承压是机构逃离保险股的主要原因。负债端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后期,随着居民消费水平下行以及寿险公司销售人力大幅下滑,新单保费增长疲软。资产端方面,受长端利率下行及权益市场波动影响,险企投资收益承压。

 


基金要闻


▲北交所概念基金扩容至15只 公募投资股票方式有四

基金公司布局北交所带来的投资机会的步伐加快。截至日前,全市场已有9只北交所主题基金上报并等待批文,加上6只“专精特新”主题基金,北交所概念基金数量已增至15只。

据了解,目前公募基金投资北交所股票主要有以下方式:二级市场买入、打新、IPO战略配售及定向增发。多家基金公司向记者透露,公司的投研团队、基金经理的投资覆盖度、平台的业务协同等已随之调整。同时,业内人士普遍对北交所上市新股的投资前景持乐观态度,预计北交所开市将引导市场流动性改善,从而带来个股换手率和估值的提升。


▲新能源市场扎堆布局的同时 也需注意有节有度

近年来,无论是宏观层面全球范围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必然趋势,还是微观层面以汽车为代表的行业产成品迭代,都已促使工业、制造业领域的“新能源改革”蔚然成风。一方面,“新能源”三个字作为趋势的代表,已成为资本的宠儿,投资的热土。另一方面,在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大方针下,传统工业企业必然面临转型,势不可挡。

新能源未来的发展空间毋庸置疑,但扎堆布局的同时,也要注意有节有度。需要看到,这两年风光无两的光伏行业,此前也一度因产能过剩而步入低谷,龙头企业债台高筑。磷酸铁锂眼下正是火热,但仅在一年前还深陷行业低谷期,因需求不足而利润微薄。磷酸铁锂市场空间似乎一夜飞升的同时,行业产能布局速度也在空前提升,市场竞合一触即发。行业的周期性特点值得产业链时刻警惕。

虽然当前新能源产业链上众多商品价格处于高点,企业盈利水平可观,但可以预判,随着市场热度高涨,抢食者纷至沓来,红利的可持续时长将快速缩减。此前属于小众、精细化工的锂电材料将来会跃升至大宗商品的行列,到那时考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控制成本的能力,这也提示价格不可能长期处于高位,行业降本的需求意味着当前20%甚至30%的毛利率水平只能是阶段性的。(证券时报)

 

▲“双十一”来临 消费主题基金迎布局良机?

“双十一”狂欢早已开始,痛并快乐地“买买买”的“尾款人”掀起了消费市场的新一轮热潮。今年以来,由于龙头消费股的表现不佳,直接影响了消费主题基金的业绩,有超过七成的消费主题基金在年内未实现正回报。“双十一”也刺激着消费板块的神经,随着消费板块估值的消化,基民们也在伺机而动。

业内人士认为,“双十一”对于消费的影响只是季节性的波动,很难对消费股产生直接的提振作用。但仍看好消费板块长期投资价值,认为消费板块内部未来会分化,产业业务逻辑通顺的行业和公司估值通过时间和调整的消化后,仍然能提供很好的回报。

 

 

水星价值投资观察


▲欧菲光加码研发夯实龙头地位 布局智能汽车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10月底,欧菲光发布2021年第三季报。公告显示,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1.98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0.40亿元。第三季度实现营收54.56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0.74亿元。

此前,欧菲光曾在业绩预告中表示,前三季度净利润变动主要受境外特定客户终止采购关系,H客户智能手机业务受限导致公司多个产品出货量同比大幅下降,新冠肺炎疫情引起客户部分终端产品需求减弱影响,以及公司新业务仍在积极拓展,尚处于导入期或投资建设期。欧菲光表示,未来五年,公司将智能汽车业务作为重点开拓的业务领域,从研发、市场销售、生产等全方位加大资源配置,力争实现到2025年智能汽车业务收入规模行业领先。由此可见,智能汽车业务有望接棒智能手机成为欧菲光增长的第二曲线。

从欧菲光的五年规划中可以看到,除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外,公司还将持续加强新型技术领域产品的开发,多方位布局VR/AR、工业、医疗、运动相机等新领域光学光电业务。

 



保险数据


▲上险企三季度偿付能力公布 6家未达标

险企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披露已入尾声。截至本周一,共177家险企披露了2021年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其中6家险企风险综合评级未达标,他们分别是合众人寿、前海人寿、渤海人寿、渤海财险、安心财险、阳光信保。

总体来看,三季度保险业整体偿付能力较为充足。但受不同原因影响,约七成险企综合偿付能力较二季度出现不同幅度下滑,6家险企最新一期的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或D类,未达标。其中,安心财险连续两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为D,阳光信保评级则由B转C。

根据监管要求,偿付能力达标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标准为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标准为100%、风险综合评级达标标准为B类以上。


保险动态


▲“双11”买不停 购物险保安心还是添烦恼

电商“双11”大战已启幕,电商平台纷纷请出保险“法宝”,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等方式推出保险服务,让消费者安心网购。11月9日,北京商报记者整理发现,消费保险产品种类从最初的退货运费险一枝独秀到各类产品遍地开花,保障范围涵盖价格、质量、物流、退换货、售后服务等方面,几乎覆盖了网购全流程。

这些保险看起来为下单提供了保障,但到了实际理赔流程,却常常出现允诺与实际不符、理赔流程复杂的情况,给消费者带来了新的烦恼。那么,对于花样繁多的消费保险,消费者该如何取舍?在投保过程中,又该注意哪些事项?中国精算师协会创始会员建议,正品保障类保险大多由平台统一采购,一般不需要消费者自行购买。对于碎屏险、破碎险等针对特殊商品的保险,对方建议称,消费者在投保时应充分了解清楚哪些原因造成的损坏可以赔付,哪些情况不能赔付,对于理赔方式和理赔需要的证明材料,消费者也需要留心。除此之外,一位资深保险销售人员则表示,消费者在投保时应充分考虑自身需求,有保障需求再购买,另外也要考虑经济性,价格合适再勾选购买。


尚未登录,请 后再评论
发表
  • 獾珠GG
    持仓用户
    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创一年新低 但同比多增1364亿元
    2021-11-15 11:17
  • 蓁蓁
    持仓用户
    老大哥总会想方设法的打压老二,就怕超过他。这时候的战略很重要9
    2021-11-11 07:56
持牌机构 / 强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