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深圳证监局对某券商3名分析师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理由是,上述3名分析师署名研报《宁德时代系列之二——储能篇:第二“增长曲线”的终局探讨》,对宁德时代储能业务2060年营收中枢的预测存在部分假设不够审慎,分析逻辑不够严谨的问题。
虽然该研报堪称奇葩,但对“宁王”并没有什么影响,自从2021年5月31日宁德时代市值首次登上万亿大关,最近半年依然是一路向上,市值最高已经突破1.5万亿,不禁让人惊呼YYDS! 事实上,对一家企业未来5年做预测都已经极其困难,而这篇研报“保守”的预测2060年宁德全球储能市占率15%~25%,对应营收/市值空间约1714/4285亿元,更是有点天书奇谭的味道。但是围观之外,在这篇研报背后,我们还是要重视新能源这个超级赛道以及其背后蕴藏的投资机会和可能的“坑”。 终局从何而来?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的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自此成为终局逻辑的奇点。中国政府的承诺从来不是空谈,这一点资本市场有着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当这个承诺从国家主席口中说出的时候。那么,为什么是2030、2060这两个数字? 过去十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以每年约4%速度逐年下降,到2019年已下降到0.00069吨/美元,未来应该还会保持这一速度。而中国2019年GDP增速为6%,考虑到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未来增长可能更低。假设2030年GDP增速保持在为4-5%水平,那只要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应下降4-5%就能达到碳达峰,这相对目前4%的下降速度应该是不难实现的,这也是中国做出承诺的底气来源。 而要实现“30·60”目标,就必须对能源和电力基础设施以及节能进行大力投资,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吸收,并建立配套的绿色金融体系。根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的测算,为实现对应目标,中国能源供应部门新增投资将接近100万亿元,工业、建筑和交通部门新增投资分别为3万亿、8万亿和18万亿左右,合计新增投资规模接近130万亿元,平均每年约3.2万亿投资。 此外,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能源展望2030》报告,2020年,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将达到约8.6亿千瓦,占总装机规模比重达42.9%,而2030年装机规模将达14.4亿千瓦,占比达60%,相当于新增25座三峡大坝! 储能——为什么如此重要? 再回到那篇研报,里面将储能称为2030-2050年极具确定性的万亿增量赛道,预计2025/2060年全球储能需求为175/1632亿瓦时,预计2021-2060年CAGR为12.8%,2060年新增储能装机空间为0.86万亿元。 为什么储能突然摇身一变成为如此被看好黄金赛道? 这也是来自于“30·60”目标的终局思考。 假设2030年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占比将达到60%,这其中主要是核电、水电、风电、光伏,由于风电、光伏发电第一远离人口中心,第二存在较大的不可预测和多变特性,当发电端的输出与用电端的负载不匹配时,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将面临挑战,此时就需要储能系统通过充电或者放电的形式进行调节。 目前终极的储能技术方案尚未明确,主流的储能技术包括物理类的储能和电化学储能两类: 物理类的储能有:抽水蓄能、压缩空气、飞轮储能及超导储能、开放式循环气体涡轮等; 电化学储能有:钠硫电池、钒电池、锂电池等。 储能需求主要在发电端、电网端、用电端三个场景,重点要考虑(1)成本,(2)安全性,(3)可循环次数(使用寿命),(4)可拓展性,(5)储能效率几大特性,目前主流看好电化学储能技术,全钒电池和钠硫电池是两种主要的更被市场认可的商用技术。 新能源机会背后的乱象 11月3日,常德市发改委发布关于暂停新增光伏发电项目备案的通知。《通知》表示,通过初步摸底,各区县市申报项目远远超过电网可消纳能力,为推进新能源健康有序发展,引导企业理性投资,经研究决定,全市暂停新增光伏发电项目备案工作(包括地面和屋顶)。 这则消息并未在资本市场泛起涟漪,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关注到,但风起于青萍之末,我们不禁要思考新能源投资是否已经过热? 熟悉光伏发展历程的朋友可能会想起10年前上一轮光伏热,其间催生了数个首富,从无锡尚德的施正荣,到江西赛维的彭小峰,再到汉能的李河君,也催生了众多乱象,骗补、骗投资,甚至打着光伏名义做传销,不知道当年的从业者看到这两年的新能源造车热是否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可能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中国到底有多少新能源车品牌。 其实不论是光伏还是新能源车,发展历程都极其相似,都是政府通过大量补贴扶持一个新兴行业,促进行业通过规模效应、技术革新、工艺升级等方式将成本逐渐降低到一个市场可接受的水平,再逐步取消补贴,让行业通过激烈的竞争和整合走向成熟。 光伏如此,新能源车亦是如此,在这个过程中,行业一定会经历一个过热、甚至存在大量泡沫的阶段,只有当潮水退去,才能知道谁在裸游。 总结 总之,不论是机会还是风险,价值还是泡沫,我们都将目睹史无前例的新能源技术的实用化,在如此大规模的投资下,人类科技的水平必然大幅提高,全人类也将因此获利,而中国也会坚定不移的继续推进“30·60”目标的实现! 作为一家投资公司,我们近期也在梳理明年的投资策略,并继续看好碳中和赛道,我们预期明年可能没有今年这样的整体行情,新能源的投资方向可能从泛资源型(如锂矿、钴矿等)转向行业内竞争格局好,卡位好,并且业绩真正释放企业(如储能、光伏硅料等)。
来源:时代伯乐 陈骅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众多,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故仅标明转载来源。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立即删除内容!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