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金斧子,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当前位置: 首页 > 私募社区 > 思考的框架和框架外的思考
思考的框架和框架外的思考
2021-12-20
0
0

0709462700.jpg

当我们尝试分析、解决商业问题的时候,一种常用的思考方法是利用框架模型。比如在分析企业所在行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时候,可以尝试使用波特五力模型,通过了解企业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和来自在同一行业公司间的竞争,来全面分析产业形势的竞争环境。熟悉财务分析的朋友一定不陌生杜邦分析法,这种方法将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逐级分解,如初步可分解为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三者的乘积,将一个综合指标进行拆解达到综合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的目的。

这些模型和方法有助于我们快速梳理一家企业的概况,但当我们实际应用这些模型的时候,往往也会发现这些模型都存在各自的适用性或者局限性问题。比如上面的两个例子,波特五力模型的局限性在于,其认为企业之间只有竞争没有合作,价值链中由于达成长期合作、批量购买而实现的互惠互利,或者同行之间达成的价格默契,进而降低了供应商、客户和同业间竞争威胁,这在模型中是没有体现的。另外,波特五力模型属于一个静态断面扫描分析,基于行业的规模是固定的假设,只能通过掠夺对手的份额来占有更大的市场,但现实生活中一个行业可能有持续做大、维持稳定或萎缩几种不同的状态,静态分析无法考虑到行业演变的过程。类似地,杜邦分析法也存在自己的局限性,比如不能对无形资产进行估值、过分重视短期数据等等。

0710152688.jpg

除了框架本身的局限性,框架模型的使用者如果对其产生过度依赖,思想可能囿于框架所框定的范围中,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也会被框架所限制住。

如果说以上的“框架”是显性的,是我们意识上主观选择使用框架模型而造成的负面影响。那么还有一种框架则可以说是隐性的,难以察觉,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在开始思考的时候我们可能就已经陷入了框架的圈套。这里不妨也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某个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要求从以下选项A和选项B中选择一个,另外再从选项C和选项D中选择一个。你会如何选择?


选项A:肯定会获得240美元;

选项B:25%的概率获得1000美元,75%的概率什么也得不到;


选项C:肯定会输掉750美元;

选项D:75%的概率输掉1000美元,25%的概率什么也不会输掉;


这项测试来自于心理学家阿莫斯·特维尔斯基和丹尼尔·卡尼曼在1981年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在第一个测试中,84%的被试者选择了A选项而不是B选项,这体现了当人们面对获利的时候,往往是风险规避的;而在第二个测试中,当人们面临损失的时候,则更倾向于试一下运气(87%的人选择了选项D)。这种不同的风险偏好在面临收获和损失的时候非常普遍。在当时的实验结果中,73%的测试者同时选择了选项A和D,只有3%的测试者同时选择了选项B和C。

但是实际上,选择B和C比选择A和D更为有利。除了选项B的期望高于选项A以外,也可以把两个选项结合起来看,结果是这样的:

选项A和D:75%的概率输掉760美元,25%的概率获得240美元;

选项B和C:75%的概率输掉750美元,25%的概率获得250美元。

从结果来看,选项B和C在75%和25%的概率下分别会比选项A和D少输钱或者多赢钱。但是在当时的实验中,依然有更多的人进行了非完全理性的选择,这就是受到了思考的开端——问题框架的影响。人们将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称之为“框架效应”。

0710458895.jpg

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都不是漫无目的的,当我们看到一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思考的时候,一定会受到问题本身的持续影响。而问题本身无形中带有的框架,会影响我们的思考过程和最终的判断。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思考的起点往往影响着最终的目的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开发针对治疗难度比较大的疾病的新药或新型手术中,都会邀请病人进行治疗实验。如果对方案的信息概要是从存活率的角度进行描述,往往接受程度更高;如果从死亡率的角度,则接受程度会更低,尽管实质的内容是一样的。

尽管上述的思考模型框架和问题框架有着显著的不同,但是从结果来看,都在主观上为我们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徒增了不必要的限制或影响(客观上受到主体视野等方面限制形成的框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并且这种影响通常是负面的。

0711125239.jpg


框架从何而来?

笔者认为,不管是思考过程中所使用的框架,还是思考起点的隐性框架,究其根本都是一种经验和惯性。思考过程中所使用的框架来自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积累,隐性的框架是我们潜意识中形成的,受到我们的偏好、社会规范和习惯等因素影响。此外,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受到长辈、老师的教育,其中也会渗透他们自身的生活经历和见识,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自己的认知框架。之后在我们不断成长、各种经验逐步积累的过程中,又会将过往的框架不断补充、修正和总结,形成新的框架。简而言之,我们学习和使用的各类框架和模型,是先辈们自身经历和经验的浓缩精炼,隐性的框架则是我们自己的经验和习惯。

一般情况下,框架是有助于我们进行更高效的决策,因为总结出来的框架往往经过多次的考验,并且行之有效才能被流传和记载。我们意识中的偏好也一定程度上受到我们过去经验的反复修正。但是在面对相对更复杂一些的问题时,固有的框架可能会让我们不自觉的陷入想当然的思维惰性中,还可能造成我们的认知偏差。只有我们试图去破开这些固有框架,才能够释放我们的思想,做更深刻的思考。

0711516587.jpg


如何进行“框架外”的思考?

相对而言,显性框架的束缚是更容易被我们避免或绕开的。诸如前面所提到的波特五力模型、杜邦分析法等只是前人总结出来的工具和手段,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场景。思考的根源还是要回归到要解决每个特定的问题上面去,从问题出发,去寻找解决问题所需的论据、假设和逻辑。可以应用前人的模型工具作为辅助,但是要清楚这些模型在思考过程中扮演的作用,并且对模型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额外的考虑。

举例来说,假设考虑一家餐厅的未来利润增长,那么实现路径应该是通过客单价的增长或翻台率(客流量)的增长,如果客单价受到同业竞争者、顾客的价格接受程度等方面的竞争限制难以上涨,然后再判断翻台率有无进一步增长的可能。综上所述,只应当把前人总结的模型框架视作一种工具,而不是思考的结构本身。

在投资领域,很多人认为价值投资是能通过一系列模型的套用计算得出的结果,股价低于模型计算的结果就是低估,高于模型计算的结果就是高估,这就是典型的陷入了“框架式”的思考中。实际上,价值投资绝不等同于只买某个人为计算的指标更低的股票,无论是指标、框架还是模型,都是验证我们对其内在价值判断的工具之一,而不应成为思维的枷锁。

0712520452.jpg

当思考回归到问题之后,笔者认为,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是否有不易察觉到的潜在倾向和动机。框架效应的基本原理是对给定的表达方式的被动接受,当我们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身,而非全盘接受,按图索骥,那么框架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就会大大降低。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提问的方式,去识别预设“框架”的问题。比如问题是从收益还是损失的角度出发、问题的表述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问题是否带有某些目的性或者导向性等等。正所谓思维不是往往由答案,而是由问题推动前进的,通过不断地追问和深究,我们会更接近问题的实质,也更接近问题的答案。

在投资过程中,识别问题中隐含的“框架”的作用,主要在于尽可能消除认知上的偏差,对接受到的信息和问题进行更准确的判断,避免非客观的理解而导致的错误投资决策,造成不必要的投资损失。

0713167773.jpg


写在最后:

在每个人的思考过程中,或许多少都有一些框架的影子。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精神资源、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但是在进行重要决策和深度思考的时候,切记不要让它们像桎梏一样锁住我们的思想。朋友请相信,钥匙就在你自己手中。




声明:

投资有风险,本文的观点论述及观点分享仅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章版权为北京汉和汉华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以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公司授权的媒体、网站或个人在引用时需注明出处为“汉和资本”,且不得对本文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公司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尚未登录,请 后再评论
发表
  • Liu
    持仓用户
    生,汉和;死,焊盒。
    2022-01-08 21:30
  • 在投资领域,很多人认为价值投资是能通过一系列模型的套用计算得出的结果,股价低于模型计算的结果就是低估,高于模型计算的结果就是高估,这就是典型的陷入了“框架式”的思考中
    2021-12-22 10:11
  • 不管是思考过程中所使用的框架,还是思考起点的隐性框架,究其根本都是一种经验和惯性。
    2021-12-20 15:03
私募大咖 换一批
水星价值投资观察
+ 关注
北京汉和汉华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 关注
正心谷创新资本
+ 关注
上海景林资产管理公司
+ 关注
金斧子官方账号
+ 关注

免费申请专业理财师

一对一快速解答疑问

立即咨询
持牌机构 / 强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