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面上,证券、教育、保险等板块涨幅居前,煤炭、油气等板块跌幅居前。

▲外汇局:5月银行结售汇顺差97亿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5月,银行结汇13748亿元人民币,售汇13651亿元人民币,结售汇顺差97亿元人民币。2022年1-5月,银行累计结汇70450亿元人民币,累计售汇65393亿元人民币,累计结售汇顺差5057亿元人民币。
▲国家统计局:5月经济运行的积极变化有所增多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改善,稳增长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5月经济运行的积极变化有所增多,主要指标多数出现改善,部分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地区,经济出现反弹。
国家统计局周三公布数据显示,1-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上涨6.2%,涨幅较前4个月回落0.6个百分点;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6.7%,降幅比4月收窄4.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7%,比4月回升3.6个百分点。
▲稳增长33条政策落地,5月多项经济指标回暖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1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综合来看,如果疫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各项稳增长措施落地见效,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二季度经济有望实现合理增长。关于消费恢复的情况,目前来看,虽然受疫情冲击,消费仍然处于恢复之中,但是还应看到,随着疫情防控效果逐步显现,就业保持稳定,消费恢复仍然会持续。
▲统计局称要重视年轻人失业率偏高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年轻人失业率偏高,对此需要高度重视。在疫情影响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吸纳就业能力有所下降,同时年轻人求职更倾向于稳定性强的岗位,加剧了供需矛盾。5月份,16-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达18.4%,比上月上升了0.2个百分点。随着毕业季的到来,大学毕业生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就业压力。
▲国台办:符合条件台商台企适用《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
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15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国务院日前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在财政、货币金融、稳投资促消费、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本民生等六个方面推出33项措施。符合条件的台商台企一体适用、从中受益。(新华社)
▲张明:应进一步降息降准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周二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虽然目前物价水平总体可控,但是猪肉价格的下行拐点已经过去,食品价格开始回升,考虑到俄乌冲突会进一步推升全球食品价格,因此1-2个季度后猪肉价格可能出现迅猛上升,进而推高消费者价格指数。“我们的宽松货币政策还有半年的时间窗口,在物价明显攀升之前,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个时间窗口,进一步实施降息降准这样总量性的货币政策的放松。”他说。
▲张军:目前最紧要的是给经济松绑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撰文指出,中国现在最紧要的是给经济松绑。“我们搞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很多经济活动都市场化了,不可能再退回去。经济需要在一个市场体制里面运行,每个市场主体有自己的想法,他应该有权力和自由去从事各种创造价值的活动。”张军说,但是现在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整个市场环境是不宽松的,各种行政约束太多,政府干预无处不在,无论是金融还是其他的营商环境的方方面面。要让人们有积极性去从事创造价值的活动,市场经济的环境要特别简单和自由才行,而且要可预期可预测,这个最重要。
▲房地产多指标单月环比回升,6月楼市或触底?
业内人士认为,5月单月来看,房地产全链条指标环比回升、同比跌幅明显收窄,显示一揽子纾困政策开始见效,楼市下滑趋势开始减缓。6月以来地方政策支持力度仍在加强,预计后期供需两端政策效果持续释放,6月单月销售和投资有望继续环比改善,6月份楼市触底趋势更加明显。(证券时报)
▲美联储决议前瞻:加息75基点概率最高 “沃尔克2.0”时代开启?
北京时间周四凌晨2点,美联储公布6月利率决议,随后的凌晨2点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主持召开例行的新闻发布会。在上周五美国5月CPI数据爆表后,美联储议息夜可谓万众瞩目,全球市场的投资者都聚焦于鲍威尔,关注他是否会采取更强有力的紧缩行动来尝试浇灭高通胀下的“熊熊大火”。
从金融市场的预期看,昨晚的美联储决议毫无疑问是近年来最为充满戏剧性的一次。四年任期内一直就加息问题与市场小心沟通的鲍威尔,其实在上个月就早早和市场定下了在6月份和7月份分别加息50个基点的基线情境,然而,这一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板上钉钉的50基点加息路径,却在美联储进入议息会议前一周的缄默期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由于美国5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意外升至1981年以来新高,市场沉寂了多时的对美联储可能单次加息75个基点的猜测,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迅速升温,而这一切在美联储“喉舌”《华尔街日报》周一的放风后,进一步达到了高潮。
从50个基点到75个基点,美联储的加息预期几乎在短短两个交易日就发生了巨变,投资者也似乎在朝夕之间就完成了对此的心理转变。至于这些“喉舌”爆料、市场预测是否准确——昨晚,一切显然已水落石出。(财联社)

▲重要指数表现:15日,早盘沪指震荡涨超1%,重返3300点上方,上证50指数涨超2%,创业板指则上演冲高回落走势,临近午盘再度上行;午后指数冲高回落,沪指一度拉升涨逾2%,深成指涨逾2.7%,创业板指涨逾3%。整体看,个股跌多涨少,两市超2500股下跌。截止收盘,沪指涨0.5%,深成指涨0.95%,创业板指涨1.05%。两市今日成交1.2989亿元,为连续第四个交易日破万亿,相比昨日继续放量。
▲行业指数表现:申万一级行业中,非银金融、家用电器、房地产等板块涨幅居前,煤炭、石油石化、基础化工等板块跌幅居前;概念板块中,炒股软件、保险、证券等板块涨幅居前,磷化工、油气开采、煤炭等板块跌幅居前。
▲估值变动:15日,上证综指PE(TTM,剔除负值)上升至14.06倍,历史分位数上升至26.34%;沪深300指数PE(TTM,剔除负值)上升至13.27倍,历史分位数上升至25.93%;深证综指PE(TTM,剔除负值)上升至33.66倍,历史分位数上升至40.74%。

▲高能环境:27.58亿元定增顺利过会 募投项目有望为业绩持续赋能
日前,高能环境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的申请获得证监会审核通过。根据公司公告,此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募集资金总额为不超过27.58亿元,募资将主要用于危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资金不足部分由上市公司自筹解决。预计随着募投项目的落地,将有效扩大公司业务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为业绩增长赋能。

▲金斧子与惠每资本合作投资项目——泓博医药已于创业板过会
上海泓博智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新药研发以及商业化生产一站式综合服务商,致力于药物发现、制药工艺的研究开发以及原料药中间体的商业化生产。公司立足新药物研发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构建涵盖药物发现、工艺研究与开发的综合性技术服务平台以及新药关键中间体和自主产品生产的商业化生产平台。2019-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 35.20%,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24.78%,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为 27.47%,均保持较高增速。

▲5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1.3%
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5月,全社会用电量6716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3%,日均用电量环比增长2.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3%;第二产业用电量475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5%;第三产业用电量1057亿千瓦时,同比下降4.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817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4%。
▲5月份乘用车出口同比增长69.7%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22年5月,乘用车本月出口19.6万辆,环比增长97.5%,同比增长69.7%。商用车出口4.9万辆,环比增长15.8%,同比增长38.2%。
▲中环协:到2025年环保产业营收年复合增长率不低于10%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印发《加快推进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力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纲要(2021-2030年)》,明确到2025年,生态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不低于10%;培育“十百千”企业,形成50家系统解决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大型企业集团、百家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专业化骨干企业、千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澎湃)
▲继“迪王”之后A股又一家车企宣布停产燃油车 或致换电时代加速到来
停产燃油车,汉马科技受到市场的肯定。汉马科技发布公告,公司将于2025年12月停止传统燃油车的整车生产,且后续将专注于纯电动、甲醇动力、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清洁能源汽车业务。这意味着,汉马科技将成为继比亚迪、长征汽车之后,国内第三家、A股第二家宣布停产燃油车的企业。
“本次汉马科技宣布停产燃油车时间表,是吉利商用车和汉马科技的融合成果,预示汉马科技迎来新一轮发展蜕变,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汉马科技母公司吉利商用车方面表示,基于当前行业大环境与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吉利商用车集团与汉马科技从多年前不约而同的走上了一条瞄准未来发展趋势,专注于绿色、智能新一代新能源商用车发展的换道超车之路,“汉马科技率先公布停产燃油车时间表,可以让其更加聚焦新能源商用车业务,进一步促进产能升级和优化。”
▲SEMI:全球晶圆厂设备支出今年将突破1000亿美元 同比增长20%
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日前公布的最新一季全球晶圆厂预测报告中指出,2022年全球前端晶圆厂设备支出总额将较前一年成长20%,创下1,090亿美元新高纪录,继 2021年大幅成长42%之后,连续三年成长。2023年的晶圆厂设备支出预计也将持续成长。
▲蓝皮书:预计电子烟今年出口1867亿元,全球市场规模达1080亿美元
中国电子商会电子烟专业委员会举办的2022第六届电子烟规范发展宣贯会上,推出电子烟出口蓝皮书,预计中国今年电子烟出口规模达到1867亿人民币,其中一季度已达453亿元人民币;预计今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1080亿美元,其中一季度就达到250亿美元;预计出口市场中,美国占比58%,达到733亿美元,仍是全球最大市场,欧盟及英国为24%。电子烟的渗透率接近30%。 (证券时报)
▲中银证券回应爆雷传闻
据报道,周二晚间,一则“某银国际中资券商被曝踩雷中资美元债亏100亿元”的传言开始持续发酵,有传闻将爆雷机构指向中银证券。中银证券对此回应称,公司无境外业务,目前经营情况一切正常。(财联社)

基金数据
▲基金大回血!500余只反弹超30%,刘格菘、崔宸龙、冯明远现身
始于4月底的反弹行情,重新“点燃”了新能源赛道的投资活力。截至6月14日,部分新能源主题基金的反弹幅度超过了50%,504只基金反弹幅度超过30%,刘格菘、崔宸龙、郑澄然、周克平、陆彬、冯明远等一批科技成长基金经理重新回到公众视野。
基金经理指出,新能源板块的反弹是对前期回调的修复,是基于向好基本面的反映。新能源板块长期成长空间巨大,优秀企业将在未来的经济复苏中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锂电、光伏等“优质成长”细分领域,依然是接下来的主要投资机会。(中国证券报)
基金要闻
▲私募:短期波动将是加仓良机
在隔夜欧美股市深幅调整的背景下,前日A股市场主要股指低开高走。多家一线私募表示,尽管外围股市短期波动风险仍未消除,A股反弹至阶段性高位之后调整压力也有所显现,但短期市场波动将是投资者加仓的良机,将继续保持重仓或满仓运行。(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博时基金:A股中长期向好基础仍在
博时基金发表观点表示,近期A股维持震荡反弹态势。当前,各项“稳增长”政策仍在不断出台,货币政策稳健,流动性合理充裕,A股中长期向好的基础仍在,可适当关注受益政策支持的行业板块。
博时基金分析,从最新经济情况来看,5月国内CPI温和上涨,PPI继续回落,PPI和CPI的剪刀差继续收窄,通胀水平整体可控。随着疫情缓解,国内经济增长动能持续修复。
▲海外中国基金看好A股市场
最新月度数据显示,6月以来北向资金净买入额达到277亿元。近段时间以来,外资机构频繁调研A股上市公司。与此同时,多只海外中国基金持仓份额上升,其中大消费、互联网等领域成为其关注的重点。外资机构普遍认为,近期市场或仍以震荡为主,但对于市场预期已有所改善。瑞银证券日前表示,在经济数据边际改善,以及政策刺激逐步实施的情况下,短期内市场对经济反弹的预期增强,或继续支撑市场风险偏好回升。(经济参考报)
水星价值投资观察
▲玉禾田:第二大股东拟减持不超6%股份
玉禾田日前发布公告,持有本公司股份4000万股(占本公司总股本比例14.45%)的第二大股东金昌高能因自身资金需求计划采取集中竞价方式及大宗交易方式合计拟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1660.8万股(即不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6%)。其中,拟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股份总数不超过553.6万股,占本公司股份总数的2%;拟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股份总数不超过1107.2万股,占本公司股份总数的4%。

保险数据
▲银保监会:银行保险机构完善健康和养老金融服务,多款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产品落地
在积极发挥健康保险保障作用方面,中国人寿、平安养老、太保寿险、人保财险等积极参与广州“穗岁康”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项目,将非广州户籍持有居住证满2年人员纳入参保人群,推动医疗保障有效覆盖至新市民群体,参保人数累计达9.3万人。平安养老保险在福建推出保费低廉的城市定制型普惠医疗保险“八闽保”,面向全省群众,不与户籍挂钩,目前新市民累积参保3.06万人次,累计赔付26人次,赔付金额超35万元。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平洋财险在广西共同推出“惠邕保”产品,投保人不限职业和户籍,保障范围包括基本医保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自费部分、范围外自费部分、恶性肿瘤特效药等,保费最低仅88元,新市民承保人数已突破50万人。
在养老服务方面,中国人寿广东分公司积极参与长期护理险项目试点,为广州383万参保人提供长期护理经办服务,实现参保人医保待遇和长护待遇无缝衔接。中国人寿、新华人寿、泰康人寿、人民人寿等积极推动新市民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在广西试点,目前已承保新市民专属商业养老保险105件,保费收入87.33万元。
保险动态
▲保险“稳定器”助力稳住经济大盘
稳经济,金融业向来一马当先,保险业更是从不缺席。按照国务院《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的要求,保险业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和资金优势,保市场主体、保民生、保就业,助力稳住经济大盘。
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保险业在做好受疫情影响困难行业金融服务工作的同时,还要服务实体经济、创新保险产品、扩大有效投资,助力经济社会加快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