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节,外卖市场弥漫着硝烟味。
京东外卖以“5%佣金+五险一金”的杀手锏高调入局,美团连夜开会调整策略,饿了么紧急推出补贴活动,就连咖啡品牌库迪也跨界卖起了盒饭。这场混战背后,是中国外卖市场从“分蛋糕”转向“做蛋糕”的深刻逻辑。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2024年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已达5.45亿,占网民总数的一半,但一二线城市渗透率接近饱和,增速显著放缓10。与此同时,下沉市场的潜力逐渐释放——2024年乡镇外卖市场规模同比增长超30%,成为行业增长新引擎26。当存量市场陷入零和博弈,巨头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三个方向:下沉市场的毛细血管、多品类服务的横向扩张,以及用户体验的纵向升级。
01 京东外卖的“王炸”
近日,京东外卖正式上线,首日便引发资本市场震动——美团港股盘中跌幅超4%,市值蒸发200亿港元。这背后是京东“秒送”对即时零售逻辑的颠覆性改 造 。
京东的入场堪称“降维打击”。
凭借达达集团超120万骑手的配送网络,京东外卖打出“最快9分钟送达”的口号,并将抽成比例压至美团的1/3(仅5%)。这一策略直击行业痛点:美团长期被诟病的高佣金(普遍15%-25%)让中小商家苦不堪言,而京东的“前三个月零佣金”政策和供应链协同能力(如京东超市生鲜直供)迅速吸引近万家品牌入驻。
更关键的是,京东将外卖视为即时零售生态的一环。其配送范围不仅限于餐饮,还覆盖药品、母婴用品、3C数码等高频需求品类,形成“万物到家”的闭环。一名北京白领的体验颇具代表性:“午休时下单买口红,开会前就能涂上;深夜急需降压药,9分钟送到家门口。”这种“即时满足”的能力,正在重塑消费者对“外卖”的认知。
这一模式直击美团痛点——即时配送的规模效应需要庞大的订单密度支撑,而京东凭借物流基建和用户粘性,可能在下沉市场和高品质服务中撕开缺口。数据显示,2024年下沉市场外卖用户规模同比增长超30%,月均消费501-1000元的人群占比超60%。
若京东能将“低价+品质”标签植入下沉市场,美团的防御战将更加艰难。
02 美团的“功守道”
此外,美团悄然上线一项新功能——号召摄影师入驻平台,为商家拍摄菜品图片和探店视频。这一动作看似微小,却透露出美团对“内容生态”的焦虑。在抖音、小红书等内容平台以短视频和直播“攻城略地”的当下,美团终于意识到,仅仅依靠低价和配送效率已不足以巩固护城河。
数据显示,2024年抖音本地生活GMV突破6000亿元,其中到店业务占比超80%。而美团到店酒旅板块虽仍以6800亿元GTV(前三季度)保持领先,但抖音的增速已对其形成挤压。美团需要将“交易平台”升级为“内容+交易”双轮驱动的生态,而摄影师入驻正是其补足内容短板的尝试。
但美团的焦虑不止于此。其核心外卖业务正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下沉市场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持续攀升,拼好饭等低价模式导致商家利润缩水、骑手收入下降,平台口碑受损;另一方面,京东以“秒送”切入的即时零售,宣称“最快9分钟送达”,并覆盖餐饮、药品、3C数码等多品类,也给美团带来了挑战。
03 库迪卖饭、瑞幸轻食,品牌商的“多平台生存术”
当平台巨头厮杀时,餐饮品牌也在寻找增量。2025年初,库迪咖啡宣布推出“库迪食堂”,主打15元以下的平价套餐;瑞幸则上线轻食简餐,试图将“咖啡场景”延伸至全天候餐饮。
以库迪咖啡为例,其原本主打现制饮品,但2024年起通过京东、美团等平台上线轻食简餐,甚至推出区域性定制菜品。这种跨界并非个例:星巴克上线“早餐套餐”,奈雪的茶联合京东推出“茶饮+烘焙”组合……品牌商正通过“多平台入驻+品类扩展”寻找新增量。
这一现象背后是品牌对平台依赖的“反叛”。以咖啡 行业为例,外卖平台抽成普遍在20%-30%,而库迪通过自有小程序和门店自提,将成本压缩至15%以下。一位连锁餐饮负责人透露:“平台流量越贵,品牌越需要建立私域壁垒。”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连锁餐饮品牌在下沉市场的门店数量占比提升至44%,三线以下城市成为新战场。库迪、瑞幸的“餐饮化”转型,本质是通过品类扩张提升单店营收,同时降低对平台的流量依赖。这种“反平台化”突围,可能倒逼平台重新思考与商家的利益分配机制。
04 增量的三个新战场:下沉、品类和体验
下沉市场:小镇青年的“便利革命”。乡镇外卖的爆发是行业最大变量。
美团、饿了么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将服务延伸至县城,而本土平台如“跑腿快车”凭借本地化运营(如方言客服、熟人配送)抢占份额。
一名江西县城的用户描述:“以前想吃肯德基要坐车去市里,现在30分钟就能送到,还送可乐杯垫。”但配送成本高、商户分散仍是痛点,平台需在“规模”与“效率”间寻找平衡。
品类扩张:从送餐到送万物。外卖的边界正在消失。京东将生鲜、数码、美妆纳入配送范围;美团联合药店推出“24小时送药”;抖音试水“直播点餐”,用户可边看探店视频边下单。这种“泛外卖化”趋势的背后,是平台对用户使用时长的争夺——外卖不再只是吃饭工具,而是本地生活的入口。
体验升级:速度、透明与温度。“9分钟送达”重新定义了行业标准,但也引发对骑手安全的争议。京东要求合作商家直播后厨操作,美团上线“食安封签”,试图重建信任。更具颠覆性的是服务细节的优化:达达骑手佩戴体温监测手环保障生鲜品质,乡镇外卖员兼任“代购员”帮用户捎带日用品。这些微创新正在将外卖从“功能型服务”升级为“情感型连接”。
05 本地生活的“三极新格局”正在形成
一个值得警惕的趋势是:尽管新玩家不断入场,但美团、抖音、京东的“三极新格局”正在形成。
美团 :凭借7亿用 户和745万 骑手,仍是基本盘最稳固的玩家,但其需要解决低价模式下的可持续性问题;
抖音 :以内容驱动交易,到店业务GMV三年增长14倍,但外卖收缩暴露其履约短板;
京东 :物流优势明显,但需证明其能突破“高频低毛利”的餐饮外卖魔咒。
而对于中小品牌,未来的生存空间可能更加狭窄。平台补贴退潮后,品牌要么加入“低价内卷”,要么转向私域运营——但这需要强大的供应链和数字化能力支撑。
写在最后:最终答案或许藏在对“人”的理解中
本地生活的终局,不会是某家平台的独舞,而是生态协同的效率革命。
当京东用分钟级配送重新定义“快”,美团用内容重建“信任”,库迪用跨界寻找“高频触点”,这场增量争夺战实际上在回答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在流量见顶的时代,商业的价值究竟该向何处要?答案或许藏在对“人”的理解中——不仅是作为消费者的“人”,更是作为劳动者、创造者、参与者的“人”。
因为当乡镇夫妻店老板同时操作多个平台的接单系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商业竞争的白热化,另一方面也是一个行业在存量时代下遇到的增量焦虑。
当京东外卖的骑手与美团的配送员在写字楼电梯擦肩而过,当库迪咖啡的盒饭与星巴克三明治躺在同一个外卖柜。在这个过程中或许消费者获得了更快、更便宜、更丰富的选择,商家在多重博弈中学会全渠道运营,平台被迫走出舒适区探索技术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平衡点。
当所有的算法、佣金、流量之争尘埃落定,最终留在人们记忆里的,可能不是哪个平台的胜利,而是科技进步与人性温度碰撞出的那些微小光芒。
对消费者而言,这场战争的最大价值或许是打破垄断、推动行业透明化。当京东要求商家公开后厨直播,当美团被迫降低抽成,当库迪们用一份盒饭试探市场水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商业博弈,更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但当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效率至上主义必须让渡部分空间给人性化关怀。
或许正如某位从业者在深夜配送路上发的朋友圈:“送完这单可能就超时了,但看到收货人是给住院妻子买粥的大叔,突然觉得这份工作不只是跑数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洞察”,作者:JIDONGCHA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