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金斧子,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当前位置: 首页 > 私募社区 > 全民智驾,让全行业更焦虑了
全民智驾,让全行业更焦虑了
2025-02-12
657
0

“这个年代,谁还自己开车啊!”


“有了智驾,车是只坐不开的。”


当电动化转型进入发展的下半程,越来越多的车企意识到,“卷”智能化将是新一轮市场竞逐的主旋律。全民智驾年代,弱化司机的作用,就会是最正确的发展方向。


我们并不否认,随着技术的迭代和更新,未来的汽车一定会随着智能化设备的普及,和硬件成本的下降而变得高度智能。将开车交给车辆本身会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在这样的趋势下,对于一些自带发展节奏的品牌来说,全民智驾会不会成为致命一击呢?


换句话说,本田、马自达、斯巴鲁、宝马乃至保时捷……这些在历史上多是主打驾驶乐趣的品牌,还能否在中国这番舆论环境中,保留下自己的品牌基因,或是延续曾经的用户口碑,现已没了一个明确的回答。就连大量准备入局的中国车企也不得不面对所谓的智驾普及,倍感焦虑。


“时代总是在进步的,汽车产业接下来一定会跟着高新尖技术的发展趋势而不断进化。”当下,中国车市很好地演绎了这个带着强烈未来感的课题。


面对全球市场,这场由中国汽车主导的产业变革,甚是剧烈地冲击着整个产业链。慢慢地,在一些头部企业将智驾推广进10万级汽车市场之后,所有人能做的就是,将车完全当成一个交通工具来打造,解放司机的双手就是最终目的。


对照目前的交通环境,如此操作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但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说上一句无奈的话,当智能化席卷全行业,事关智驾的舆论逼得所有车企要向市场妥协,中国车市似乎或将容不下任何一个不将智驾当作核心卖点的品牌。


01 面对智驾普及,传统车企如坐针毡


过去这一年,论中国车市最鲜明的变化。无外乎是全民混动化对纯燃油车发起的绞杀,或是围绕自主品牌的崛起发动对所有外资的舆论进攻。而结果也真实地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品牌节节败退的态势毫无缓解的苗头。


外资中,上至体量巨大的大众、丰田,讲究排面的保时捷,下至已经放弃挣扎的现代、起亚等,市场能留给它们的出路似乎仅剩下,尽快给中国汽车腾出位置了。


基于各企业对于全球车市的规划,对于一些品牌来说,最终败走中国可以不以为意。就像早早退出中国的铃木、菲亚特、雷诺等,与其在中国饱受市场摧残,真不如回到自己擅长的市场安心过日子。可在这个阶段,要说,用户基盘还巨大的一线传统车企,就此心甘情愿让出市场,岂是正确的选择。


业内一直有句说的是,新时代背景下,汽车产业竞争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就是智能化。在前半段,在体系的制约下,所有合资品牌几乎都落得个一败涂地。杂牌车成了它们所贩售电动车的“标签”。


讲真,由于自身对于转型的轻视,一遍遍向市场推出的产品总是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也算是自己作的。


过去,在大众、丰田、本田等品牌的电动车产品谱系中,按照中国市场的要求,很难找到一款产品力及格的。如今,随着智驾都要下放到10万级汽车市场了,再论它们的生存环境,真就是四面楚歌。


而说到底,不仅仅是外资品牌,就目前这个舆论风向,又有哪个车企可以稳定维持自己的进步节奏?


甚至可以说,眼看围绕智驾的话题在全民范围内发酵,对于任何一家车企而言,但凡旗下产品不将智驾前置于其他优势之前,其未来的市场表现都能预见了——铁定是卖不好了。


在技术推动下,畅想全民智驾总是好的。当所有道路参与者的行为都能通过算法计算得出,行车安全不再是一个伪命题,是那样触动人心。而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舆论会一边倒地认为,拥有智驾理应成为车企接下来卖车的核心发力点。


是的,在社交平台上,华为余承东近日也很不客气地指出了,“智能驾驶,凑合能用和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但说实话,撇开价格谈智驾的优与劣,好像并不严谨。非要以一个看客的立场来说,我会认为,只因全民智驾的普及还需一定时间,也就是说,既然让车自己开得顺,开得好仍需要时间让技术迭代,此时将“有无智驾”和所有车企所卖新车加以捆绑,会让全行业倍感焦虑。


感性地说,汽车自诞生以来,消费者买车从来都是注重多方面的。设计、空间、配置乃至无形的品牌文化、服务体系,都是重要的参考对象。这就使得,任何一款新车本不该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特点。


普及智驾是个很不错的方向,也能让舆论端高潮迭起。只是,中国车市的市场容量如此之大,也该给予任何一个积极向上的车企一些表达自己的空间。无关地域,也无关国籍。


02 坚持自己,还是选择跟上?


还是以如今最为受伤的合资品牌为例,舆论上的口诛笔伐,早就让它们在过去几年尝尽了中国车市的酸楚。而自从产业电动化的转型疯狂提速,舆论上带来的压力几乎将它们压得体无完肤。大众、通用、丰田、本田和日产的销量一个比一个跌得厉害。


在过去的2024年,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乘用车数据显示,我国乘用车销量2756.3万辆,其中,2024年合资品牌乘用车销量已跌破1000万辆;合资品牌占比居然已不足35%。


我们并不否认,在中国车市全力新能源化的背景中,的确是燃油车市场的萎缩让合资毫无招架之力。但更根本的原因,或许还是在于中国车企技术迭代的速度以及舆论对于产业发展的渲染,和外资在对待事物更新时的谨慎态度一直都有着天然的偏差。


那到了今天,当“智驾”一词成为所有消费者讨论的焦点我看,出于同样的逻辑,合资是想不到由此带来的冲击将会有多剧烈。


技术向前发展,舆论势必会就此添油加醋,最终完成对消费者的心智争夺。这就是现状。


说白了,从全行业转战插混/增程技术,向消费者传递这就是电动化转型的最优解,到如今将这一锚点落到智驾普及的课题上,从而在源头将消费者的选车标准进行框定。头部车企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断掉别人另辟蹊径的念想。


今年,尽管我们很清楚,各大车企都会在智能化的赛道上卷到飞起。和华为联手,将DeepSeek推理大模型深度融入智舱,都是基于此种诉求而进行的操作。


但是,随着所谓的高阶智驾下探至入门级汽车市场,在技术成本未到和行业巨头比肩之时,好像多数传统车企再多的努力都抵不住此种架势。


在经济环境不如意的背景下,买车要买使用成本低的油电通用车,这是消费者基于钱包厚度做出的决定,外界已无力给出异议。


眼下,“智驾”又将在人传人的舆论发酵下,成为未来使之掏钱买车的关键之一。一旦用户在舆论的倡议下,不管智驾实际水平的优与劣,坚信,无智驾就不能买的话,我估计,又该有企业要如坐针毡,甚至被市场边缘化了。


时至今日,本田仍会头铁地认为,“驾趣”是自己始终丢不掉的品牌基因,丰田会认为恰到好处的普混技术才是真性价比,大众等欧洲品牌也会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围绕文化、工艺再做文章。


可看着当下这个市场开始视油电共用、车坐不开为唯一技术风向,真的很难想象此后的市场究竟会以一个怎样的态度对待它们。


有人说,企业想要求发展就不能逆势而为。别管效能怎么,驾驶感受如何,绿牌混动车好卖,就得多多拥抱插混/增程技术,那么,当智驾成了全民追捧的对象,再不愿,为求生存,车企也得跟着将现有驾驶辅助系统打包进这个体系内,多多宣传。


道理好像是这么个道理,但汽车经历百年发展,难道真的就得要求每个品牌都向着一个方向使劲,消费者也该视舆论为圣旨吗?


答案看似显而易见,但说实话,仅从小米SU7的热销中可见,以跑圈为乐趣,或是简单地开发多种车身颜色,其蕴藏的消费吸引力仍是巨大的。


普及智驾是智能化发展的最终目的。


但还是希望,在这个过程中,热爱驾趣的本田、领克也好,或是其他有着自我性格的企业,还请守住自己初心。而作为用户的我们,也需要从别人所给的买车设定中跳出来,好好看看自己的真实需求。

“买自己喜欢的”永远成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公社”(ID:iAUTO2010),作者:曹佳东,责编:杜余鑫,编辑:何增荣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尚未登录,请 后再评论
发表
  • 当前帖子暂无评论
私募大咖 换一批
水星价值投资观察
+ 关注
北京汉和汉华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 关注
正心谷创新资本
+ 关注
上海景林资产管理公司
+ 关注
金斧子官方账号
+ 关注

免费申请专业理财师

一对一快速解答疑问

立即咨询
持牌机构 / 强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