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全球金融市场最意想不到的“引爆点”,居然是一碗米饭?
日本正深陷一场前所未有的大米危机:过去一年,大米价格几乎翻倍,东京超市米袋被抢空、限购成常态。
而这一切引发的“蝴蝶效应”,正在迅速外溢,冲击日本政局、货币政策、债券市场,甚至可能诱发一场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法国兴业银行在最新报告中指出,日本即将在两周后举行的选举存在高达50%的可能性引发政府危机。
一旦政局动荡,日本国债收益率将大幅上升。而在当前全球财政赤字普遍飙升、各国长期利率高度联动的背景下,日本债市一旦失控,极有可能引发一场波及全球的债券市场危机。
01 米价暴涨,撕裂日本社会底层稳定
问题的起点看似简单:日本大米供应出了问题。
由于2023年极端高温、政府早年削减主食稻米产量、农业结构僵化等因素叠加,日本出现严重的主食米短缺,2024年夏季米价飙升至每5公斤逾4200日元,创下三十年新高。
需求端方面,受访消费者表示,他们已被迫减少购米频率,改吃面条或意面度日。米饭,正逐渐成为“中产阶级也吃不起的主食”。
而更深层的问题是,日本农业政策的长期扭曲。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就开始人为削减主食稻米产量以维稳米价,取悦农村选民——自由民主党的传统票仓。
结果,补贴政策鼓励农户种植非主食用途的“饲料稻米”,对极端气候和结构性需求反弹缺乏缓冲能力。
02 政治风暴:一场大选的生死线
与此同时,这场“米荒”正在重塑日本政坛格局。
据央视财经周一报道,共同社一项最新的民调显示,石破茂领导的内阁支持率降至25.4%,较上次调查下滑7个百分点。日本国会第27届参议院选举定于20日投票。
民调显示,在野党阵营比执政联盟人气更高,有近半数受访者希望自民党和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达不到议席过半的目标。
本次选举,米价危机迅速成为压倒性的民生焦点,一位选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我不一定会去投票,但我知道这届政府搞不定饭碗的事。”
虽然新任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火速释放政府库存米、设定5公斤2000日元“目标价”,意图平抑民愤,但收效有限:超市秒罄、黄牛炒作、价格暂降又回升,反而进一步加剧市场不信任情绪。越来越多选民将愤怒投向执政党。
野村综合研究所认为,如果自民党与公明党失去参议院多数,石破茂可能面临下台压力,自民党内部已有多位可能继任者被点名,包括小泉进次郎、林芳正、高市早苗等人。
03 米价≠通胀?央行陷入困局
更复杂的是,日本央行似乎也陷入了“米价幻觉”的货币政策误判。
从数据上看,日本整体CPI涨幅有限,剔除食品后的“核心通胀”甚至低于2%。但由于米价是CPI权重极高的一项,民众感受到的“通胀痛感”要远高于统计口径。
日本央行因此在市场压力下逐步加息,试图“控制通胀预期”。然而,日本央行实际上对食品价格无能为力。
日本央行所擅长调节的是广义货币条件、利率水平和信用环境,而米价飙升背后是2023年极端高温、农业结构失衡、国内补贴机制扭曲与人口结构变化共同造成的结构性供给冲击,这属于典型的“政策盲区”。
如果央行贸然升息,对米价几乎无效,反而会抑制消费与投资、冲击债市与财政可持续性。尤其是当前日本工资增长乏力、实际收入持续下降,贸然加息将对家庭和中小企业造成更大伤害。
更讽刺的是,日本政府一边要通过财政手段——释放库存、补贴农民——来缓解米价问题,一边又寄望于日本央行维持宽松,以压低国债利率,支撑高杠杆财政。这种“财政宽松 + 货币宽松”的矛盾组合,在当前通胀环境下极难维持平衡。
04 全球市场的“日本时刻”要来了吗?
日本米价飙升看似只是一个局部的粮食问题,但其背后暴露的,是一个高度脆弱的经济与金融结构正在经受多重压力的拷问。
而这场危机一旦失控,其影响远不止于东京或大阪,甚至可能引发一场席卷全球债市与汇市的系统性“蝴蝶效应”:
首先是日本国债市场的不稳定正在加剧。作为全球主权债务最庞大的国家,日本债务余额超过GDP的260%,而财政赤字年年攀升。
过去之所以能维持运转,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超低利率、央行大规模购债(YCC)与国内储蓄支撑。但如今,随着通胀预期升温、日本央行被迫小幅加息,长期利率上升趋势已初现端倪。
如果选后政局动荡或民粹财政政策加码(如进一步补贴或税收减免),将进一步削弱市场对日债的信心,引发“卖债潮”。
而日本债市的系统重要性不容低估:其市场规模在全球仅次于美国,被广泛持有于海外主权财富基金、养老金以及全球资产配置组合中。一旦日债出现抛售,引发收益率飙升,全球长端利率曲线将面临“被动上行”,从而推高美债、欧债利率,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引发全球估值重估。
其次是汇率通道。日元作为全球第三大储备货币,一旦大选结果引发政治不确定性、导致对日本经济政策信心动摇,将加剧资本外流压力。日元贬值不仅推升日本输入型通胀,进一步逼迫日本央行加息,还可能诱发亚洲其他货币的竞争性贬值,增加新兴市场金融不稳定性。
贸易通道同样存在风险。当前正值日美贸易谈判关键期,美国要求日本开放稻米市场、减少汽车顺差。若日本因国内民意压力拒绝让步,可能引发美方施加新一轮汽车关税报复,撕裂亚太地区原有贸易链条,重演“美中关税战”的溢出效应。
汇市已经开始警觉,美元兑日元已冲破145关口。瑞银预计若7月政治不确定性升级、贸易谈判破裂,美元兑日元可能重新冲击150关口,从而进一步引发日元抛售————尤其是在许多公司预期关税谈判能够顺利解决的情况下。此外,即将举行的参议院选举带来的政治不确定性可能会进一步打压日元。
更广泛地看,日本此次危机其实也是一个全球通胀结构转变下的缩影:气候变化扰乱农产品供给、全球地缘格局重构导致粮食安全重新成为政策重点,而政府以民粹手段短期干预价格,最终将为长期代价埋单。
正如法国兴业银行在最新研报中警告的那样,日本此次参议院选举将是一次“全球市场的压力测试”:一旦自民党失去多数、政局更替、政策反复,市场将重新评估“日本国债无风险”的逻辑,并引发跨市场调整。这或许就是下一场金融风暴的起点。
05 一碗米饭,不只是日本的事
从山形县的稻农,到东京的主妇、华尔街的交易员、华盛顿的谈判代表,再到各国央行的利率决策者,大米危机所牵动的,早已超越了日本的国界。
当一个发达国家因无法保证民众的一日三餐而陷入政治与金融双重危机时,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不仅是一场粮食或通胀危机,更是一种结构性治理失效的警告。
是的,一碗米饭,真的可以撼动世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华尔街见闻”
作者:卜淑情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