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金斧子,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当前位置: 首页 > 私募社区 > 混基缩水超80%,这家千亿公募又换帅了
混基缩水超80%,这家千亿公募又换帅了
2025-07-24
546
0

7月16日,中加基金公告称原董事长夏远洋因工作安排离职,并由杨琳接任,成为公司第四任董事长。作为千亿级公募,中加基金以固收见长,但在主动权益类上,存在规模小、缩水明显、缺乏优秀人才等短板,这也是未来新任管理层面临的主要挑战。


01 管理层再度更迭

进入2025年,公募基金行业的高管变更较为频繁,包括中银基金、招商基金、景顺长城基金等多家头部公募先后进行了管理层调整。本次中加基金一把手更换,可能是在权益低迷下做出的战略抉择。


事实上,中加基金的高管自2023年之后便更迭不断。当年3月在原董事长夏英离任后由夏远洋接任,至今任职2年多。


也就在2023年,中加基金原总经理宗喆于8月离任,并由前董事长夏远洋兼任,在职位空缺近一年后,2024年6月迎来了现任总经理李莹。


本次上任的中加基金新董事长杨琳也是位金融老将,曾在券商、信托、财务公司和上市银行有过工作经历,在资管和品宣领域经验丰富。


中加基金历来以固收见长,在原董事长夏远洋在任期间,整体规模稳定在1300亿左右,尤其是债券型基金,是中加基金绝对的主力品种。


到2025年上半年,中加基金的总规模为1308.71亿,其中仅债券型基金就达到了1184.09亿,在总规模占比达90.48%。


固收虽然是中加基金的优势所在,但货币基金的表现却不如人意,2025年上半年仅95.13亿,在2018年一季度曾达404.92亿,此后规模一路下滑。要知道当下货基品类的TOP20门槛已经达到了2959.04亿,而彼时前20门槛尚为1077.86亿。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一季度中加基金的债券型基金为248.31亿,明显低于货基,并逐步后来居上。


货基作为风险性极低的理财工具,也是管理门槛较低的品种,竞争无疑也较为激烈。品类门槛的大幅抬高也说明了资源正加快向头部集中。


与固收资产相比,中加基金的权益表现呈现出了明显的跷跷板效应。


就在2025年初前董事长夏远洋在新春寄语的年度展望中提到,坚持“股混债货四轮驱动”的发展思路,全面提升主动管理能力。但当下中加基金的权益表现却不尽人意。


02 权益短板凸显

中加基金成立于2013年,自成立至今“混合型+股票型”的基金规模仅14.4亿,相较千亿固收而言对整体规模的贡献微乎其微。


以混合型基金为例,2025年上半年规模为12.67亿,而在2022年一季度的高峰期曾为79.18亿,期间降幅达84%,行业排名也由82名降至百名开外,而整体规模排在49位。


此外,中加基金的股票型基金规模仅为个位数,2025年上半年仅1.73亿,用停滞来形容似乎也不为过。


权益类产品如此表现,显示出中加基金内部更多向非权益类倾斜,没有抓住2015年和2020年前后的权益行情和ETF的崛起机遇。


在公募新规大力发展指数基金的背景下,ETF赛道将变得拥挤。作为被动型基金的典型代表,相对主动权益类并无太多壁垒,因此中加基金要想在指基赛道突围将更加艰难。


由于规模较小,中加基金的权益类基金多为迷你型基金。据Wind数据显示,在目前成立的42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只有4只超过了5000万。


从净值表现来看,中加基金的中短期表现较为平庸,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2日,近一年混合型基金收益率为12.3%,略微跑输行业14.18%的平均值。


如果将统计维度放在2025年内,中加基金混基9.08%的收益率与7.42%的行业均值差距也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中加基金混基的中长期净值跑赢了市场,近5年收益率为25.15%,跑赢行业的8.24%,但并没有带来多少规模增量,相比2020年中期的38.95亿明显缩水,甚至低于2018年熊市时期的17.44亿。


03 破局已刻不容缓

当前,中加基金的基金经理团队成员主要有张一然、邹天培、何英慧、黄晓磊、李宁宁等,任职时间普遍不长,多在3年左右,中长期业绩仍需验证。


近年来,头部公募权益的崛起大多离不开明星基金经理的加持,在2021年前后涌现的明星基金经理们虽然大多已跌落神坛,但一些“隐形”效应不可忽视,比如凭借以往优秀的净值表现显著带动了规模增长,由于知名度较高也有利于后续产品发行,这样的功绩是无法磨灭的。


而中加基金恰恰缺乏此类的基金经理人才,这背后是人才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以管理主动权益基金数量最多的张一然为例,作为中加基金的新生代基金经理,截至7月22日,其近1年整体的净值回报率为14.89%,跑输了沪深300。


在2023年一季度张一然的管理规模最高曾达到12.28亿,但到了2025年中期便缩水至2.51亿,目前在管的6只产品均没有过亿。


2025年来,中加基金虽然部分产品表现可圈可点,比如林沐尘管理的中加专精特新量化选股A、李宁宁管理的中加科技创新A的收益率均在30%以上,但奈何今年权益市场出众者甚多,排名仍有待提升。


其中,截至7月22日,今年排在混基收益率榜首的中加专精特新量化选股A收益率为44.99%,在4534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排名第136位,对于中小型基金来说,只有在排名榜单中打进前10才能更好吸引投资者目光。


当前公募基金中二八分化现象越发明显,头部公募拥有更高的品牌知名度和更多的用户群体,保障了自身的规模增长。而中小型基金却相反,在激烈的竞逐中逐渐边缘化。


2025年5月随着公募新规的出台,对基金公司管理费率和基金经理报酬与净值挂钩更为紧密,净值表现突出的基金无疑更能吸引投资者,进一步加速了资源向头部公募集中的趋势。


在品牌推广上,中加基金在零售端的品牌认知度并不高。据中国基金报数据,截至一季度末,中加基金旗下有46只基金规模超过2亿,其中超30只基金在去年底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在99%以上,仅有6只基金占比低于50%。


中加基金如果想在权益品类上有所突破,新董事长上台后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引进优秀基金经理,实行更好地激励和晋升机制,完善投研体系等。


在权益大洗牌时代,尽力提升净值排名打造知名度才是王道。鉴于当前中加基金权益的低迷态势,改革的步伐可能要加快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市值观察”(ID:shizhiguancha)

作者:市值观察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尚未登录,请 后再评论
发表
  • 当前帖子暂无评论
私募大咖 换一批
水星价值投资观察
+ 关注
北京汉和汉华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 关注
正心谷创新资本
+ 关注
上海景林资产管理公司
+ 关注
金斧子官方账号
+ 关注

免费申请专业理财师

一对一快速解答疑问

立即咨询
持牌机构 / 强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