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金斧子,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当前位置: 首页 > 私募社区 > 港股IPO盛宴,谁在席上?
港股IPO盛宴,谁在席上?
2025-08-05
576
0

2025年,IPO(首次公开募股)的复苏推动港交所重新夺回全球资本市场的领先地位。


据高盛统计,截至2025年七月中旬已有51家公司在港上市,募资额达1240亿港元,其中,有10家是A+H股双重上市。这一募资额不但超过2024年全年募资总额,也使中国香港时隔四年重回全球IPO募资额榜首。此外,仍有200余家企业在港交所排队等待上市,市场储备充裕。


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港股IPO经历了寒冬,港交所平均每年完成75宗IPO、融资780亿港元。


“香港IPO热潮刚刚开始,若没有重大不利因素,本次IPO热潮至少可持续至2026年上半年。”普华永道香港资本市场主管黄金钱提到,“下半年通常是香港IPO的高峰期,已有超过200份上市申请提交,其中逾40家A股公司向港交所递表申请上市。”


这场IPO盛宴里,上市公司、投行、投资机构等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推动港股形成“IPO融资-二级市场表现-再投资”的良性循环,同时促进行业生态在港股的新周期里产生新的变化。


企业端,上市主体结构呈现鲜明特点,A+H模式成为主流。2025年上半年,已有50家A股企业递交港股上市申请,其中,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三花智控、钧达股份、吉宏股份、安井食品、峰岹科技、蓝思科技均已上市。


中介机构层面,港股IPO爆火带动中外资投行业务复苏,“忙”成为香港投行人今年的关键词。


“港股这轮复苏在2024年9月初露端倪。2024年4月19日,中国证监会推出对港合作五项举措,其中就包括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9月,美的集团等大型A+H股上市。”一位香港投行人士表示,“今年港股IPO业务量远超预期,主动接洽的拟上市企业也在增多,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行,大家都不愿错失这轮风口,都在加班加点。”


中资与外资保荐机构的竞争格局也同步发生着调整。中资券商在A+H项目中展现出对企业的深度服务能力;而外资投行在大型国际项目中仍保持优势。


资金的持续涌入是这场IPO盛宴的“源头活水”。数据显示,南向资金年内净买入已达8292.81亿港元,超过2024年全年的8079亿港元,刷新沪深港通机制开通以来的年度纪录,其在港股总成交额中的占比已升至23.2%,对市场定价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同时,外资通过基石投资等方式加大布局。上半年港股IPO中,基石投资者占比达45.2%,较2023年的33.2%显著提升,其中约三分之二来自全球养老金、主权基金等长线资金。


IPO数量提升并未对港股造成冲击,2025年港股二级市场表现强劲,一二级市场平衡发展。截至7月31日,恒生指数年内涨幅达23.5%,创下近四年新高,在全球主要股指中表现突出;恒生国企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同步上涨,年内涨幅分别超过21.85%、22.05%,市场整体呈现稳步向上的格局。


高盛认为,市场情绪改善推动的增量需求能够吸收IPO带来的额外供应,IPO流动性压力可控,且新股上市后10个交易日即可纳入主要指数,持续带来被动资金流入。


IPO企业从何处来?

港股IPO的火爆,首先源于优质企业的充沛供给。


A股行业龙头成为港股上市的主力。在政策东风下,内地龙头企业掀起赴港上市潮,港交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8家A股公司在港上市,总集资额达101亿美元。


政策端,监管机构积极鼓励双重上市以扩大金融市场互联互通。2024年4月,证监会“五项对港合作措施”明确支持龙头企业赴港。在2025年5月7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强调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并支持优质中国企业回归内地和香港股票市场。


对中国企业来说,选择A+H股上市,既是在“走出去”趋势下开辟离岸融资渠道、对接全球资本,也是为了借助港股“低折价甚至溢价”的估值优势,实现价值最大化。离岸筹集的资金可以资助其海外资本支出,支持业务扩张,并促进管理层激励计划。此外,离岸上市可以提升公司的国际市场知名度和全球品牌建设。


“A+H股上市已经成为新趋势,企业通过两地上市,可充分利用两地上市平台接触不同投资者,满足企业需求。近期新股表现亮丽,进一步提升了投资者信心;整体资金流动性改善、估值水平回升,吸引更多企业透过香港资本市场上市集资,展现出香港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健发展。”黄金钱表示。


毕马威则表示,香港IPO市场2025年的卓越表现主要由连同全球最大电动车电池制造商在内的A+H上市激增所驱动。预计A+H股上市数量将在2025年创下历史新高。


若A+H股上市是中国企业投身“出海潮”的最佳路径,中概股回归则是应对变局的必然选择。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80%的美国机构投资者已通过港股持有中概股资产,中国香港成为美股中概股退市风险的“缓冲垫”。


港美股双重主要上市的企业可接入南向资金,这提供了估值修复的“土壤”。历史数据显示,11家双重上市企业在纳入南向通后一年内,南向持股比例升至7%-16%,形成“外资退出、内资补位”的稳定机制,部分企业回归后估值较美股提升,印证了“中国资产在中国定价”的合理性。


中资与外资投行格局生变

港股IPO盛宴让经历了行业低谷的中介机构重新忙碌,由此也带来更加激烈的竞争。


中资与外资投行的竞争格局已悄然生变。截至7月17日,2025年内,共有36家投行参与港股IPO保荐,其中,中资投行正在凭借“主场优势”崛起。得益于A+H上市潮,中资券商凭借其对企业的深入了解和不断提升的国际化服务能力,在保荐市场中逐渐占据上风。


中资投行中,中金公司共完成18单港股IPO保荐工作,市场份额占比达16.67%,平均约每三家港股新股中即有一家由其参与保荐。中信证券与华泰证券的保荐规模紧随其后,保荐项目均为十单,市场份额9.26%;招银国际排名第四,保荐家数为八家,市场份额为7.41%。


外资投行中,摩根士丹利、高盛与瑞银分别位列第五、六、七位,保荐家数分别为七家、六家与五家,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6.48%、5.56%与4.63%。


港股IPO马太效应明显,大型项目均由头部投行主导,而有20家投行仅参与了一家IPO的保荐工作。2025年上半年,发行规模前五大港股IPO项目包括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其中,中金公司参与保荐三单;高盛、摩根士丹利、美银证券和华泰证券参与保荐两单。


摩根士丹利、高盛、瑞银虽保荐数量不及中资投行,但在国际资本对接上仍具优势,其参与的项目中外资基石投资者普遍占比更高。在2022年-2024年港股IPO低迷期,外资投行的“转向”给了中资投行成长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新股IPO在数量和速度上均创下港交所纪录。6月30日,中信证券以独家保荐人身份成功助力IFBH登陆港交所主板。这一项目不仅是2018年以来港股市场规模最大的东南亚企业IPO,还成为2021年以来港股非SPAC类项目中上市速度最快的案例,从递交上市申请到正式挂牌仅用了82天。7月9日,中信证券独家保荐的蓝思科技H股IPO项目,从递交上市申请到完成上市仅用时100天。


南向资金与全球资本汇聚

港股IPO盛宴背后,是境内外资金“用脚投票”,为港股注入流动性。


南向资金正在成为港股走势的关键助力。截至7月28日,南向资金净买入额达8292亿港元,超过2024年全年8100亿港元的净买入额。南向资金的持仓从金融、地产向科技、消费扩散,今年以来,宁德时代港股年内涨53.23%,老铺黄金涨194.47%,离不开南向资金的持续加仓。更关键的是,南向资金的定价权出现从“被动跟随”转向“主动引领”趋势,占港股成交额的比例已升至23.2%。


跟踪港股的被动指数基金也在持续流入。在港股各个指数中,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拥有最大的被动投资者基础,分别有280亿美元和243亿美元的被动资金跟踪。


根据港交所数据,受益于ETF互联互通计划扩容及ETF新产品持续上市,2025年上半年ETF每日成交金额升至338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4%。


外资则通过IPO基石投资悄然布局。2025年,中国香港IPO基石投资者正显现出多元化的属性,吸引着包括对冲基金、共同基金、养老基金、主权基金和个人投资者在内的全球投资者。


据万得数据,上半年港股IPO中,基石投资者认购额对总募资额的平均占比均达45.2%,较2023年提升12%。值得注意的是,基石投资者中,三分之二来自外资,三分之一来自内地投资者。


“包括养老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在内的全球长期投资者,增加了港股IPO的参与度,此前他们因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担忧而减少了对中国股票的配置。”业内人士告诉《财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读数”

作者:成孟琦,编辑:郭楠 陆玲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尚未登录,请 后再评论
发表
  • 当前帖子暂无评论
私募大咖 换一批
水星价值投资观察
+ 关注
北京汉和汉华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 关注
正心谷创新资本
+ 关注
上海景林资产管理公司
+ 关注
金斧子官方账号
+ 关注

免费申请专业理财师

一对一快速解答疑问

立即咨询
持牌机构 / 强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