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无疑是2025年的一大热词。
自“并购六条”落地以来,并购市场温度持续攀升,进入2025年,国内并购市场更是异常热闹。
一方面,A股并购重组热度不减,央国企“巨无霸”整合接连落子,从头部企业的“战略级卡位”,到产业龙头的“链式整合”,巨头们的“购物车”正以前所未有的频次刷新。
另一方面,并购基金/母基金频频落地,为并购盛宴持续添薪加火。
8月6日,这股热潮又迎来一个标志性注脚:信宸资本宣布新一期45亿人民币并购基金关账。
并购市场又迎新弹药
属于中国的并购时代。
就在今日,信宸资本宣布完成新一期人民币并购基金关账,募资超45亿元,此次募集完成后,信宸资本管理的资产总额达95.9亿美元。
据悉,新一期人民币并购基金汇聚了政府引导基金、保险资金、母基金、券商及企业等多元化投资人,其中市场化运作的机构投资人占据绝对主力。本期基金将协同今年初完成募集的、规模达45亿元人民币的宸曦共赢基金,延续以控股型并购为核心的投资策略,同时持续关注信宸资本被投企业生态圈内高成长企业的投资机会。
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信宸资本董事长张懿宸先生表示:“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复杂深刻的变化,中国经济在风雨挑战中保持稳定增速,国内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处于阶段性调整期。在此大背景下,信宸资本逆势完成新一期基金的最终关账,这既是投资人对我们投资策略和过往业绩的高度肯定,也承载着新老出资人的接续信任与期待,更彰显了我们与投资人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一贯坚定信心。
据悉,该基金落位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未来将依托于长三角产业集群优势,推动资本与产业的紧密结合。
过去两年间,一级市场历经挑战,但进入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迎来了久违的暖意,多项关键指标呈现积极回升态势。与此同时,并购领域的持续活跃,正为市场开辟出结构性的新机遇。
信宸资本高级合伙人信跃升在采访中指出:“中国经济已步入‘并购时刻’。”
在他看来“中国资产被严重低估,现在敢于下手的人才能赚到钱。”
值得关注的是,前不久,亚洲资管巨头PAG也在苏州落地一只基金,同样剑指并购,同样也曾表达出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当深化的政策支持与强劲的产业整合需求形成共振,一级市场正蓄势待发,一场并购浪潮已清晰可见。
并购潮起
政策、产业与资本的三重共振,正将中国并购市场推向新高潮。
腾讯音乐、安踏、同城旅行、分众传媒、KKR……2025年掀起了一波并购热潮,一众巨头开启大手笔收购动作。
“现在不是买不买的问题,而是买什么、怎么买。”此前,某产投集团负责人向FOFWEEKLY坦言。从去年底开始,其团队就进入连轴转状态,全力搜寻符合战略的并购标的。
无独有偶,某文旅集团负责人也透露内部决策机制变化:“1亿以下的并购项目,二级公司可直接拍板。”话语间透露出产业资本对并购窗口期的敏锐嗅觉。
A股上市公司发布的并购重组案例也持续增加。有数据显示,今年以来A股发布的并购重组数量比去年同期出现翻倍式增长。
从并购规模看,超十亿元甚至百亿元的并购案例逐渐增多;从行业分布看,半导体、电子设备、机械设备等领域更受上市公司青睐。
除了上市公司、大型产业集团等巨头买方外,一级市场有大批并购基金涌现,其中不乏并购母基金。与此同时,各地支持并购重组的政策陆续出台。
上海、深圳、安徽等地百亿级并购基金接连落地,形成地方国资推动资产重组的新态势。广州、深圳、南京等多地出台针对性政策,北京、上海、安徽、陕西、四川等地相继宣布发起设立并购基金,多只并购母基金也陆续登场。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轮并购热潮中,参与者愈发多元,险资巨头及产业资本竞相入局,为市场注入多元化活力。
除了作为LP出资并购基金外,险资牵头设立的并购基金也来了。6月份,中国太保正式发布总规模500亿元的太保战新并购基金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正式落地上海。
在政策与资本的双轮驱动下,并购热点向硬科技领域高度集中。据上交所统计,“科创板八条”发布后,科创板公司披露股权收购交易超110单,政策推动作用明显。其中包含35单现金重大收购及发股类并购交易,远超2019年至2023年合计数的17单。2025年以来,新增披露50余单并购交易中,22单为现金重大收购及发股类交易,占比达四成。
“并购正从‘备选退出路径’跃升为‘战略破局关键’。”一位长期关注并购市场的投资人指出。
这两年,伴随着政策和市场需求的驱动,并购市场的热情进一步被激发,被寄予厚望。但市场资金端更谨慎,对并购本身而言,也依然面临多方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面临挑战的同时,并购也将为一级市场带来新的机遇。
结语
毋庸置疑,一级市场的并购浪潮已经悄然到来,这是市场调整、政策支持、产业升级的共同结果。而信宸资本、PAG等市场专业参与者的新动态,无疑为这场正在升温的并购盛宴添上了一把旺火。
未来,随着耐心资本的进入、机构投资策略的转型、市场环境的规范化,将共同推动并购市场发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FOFWEEKLY”
作者:FOFWEEKLY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