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四季度,上证时隔十年再次站上3900点,中美关税贸易摩擦加剧,美联储降息进程或开启,全球地缘政治局势瞬息万变,A股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不确定性持续增强。牛市进入盘整阶段,市场风格或将面临切换,除了关注估值高企后回调的成长性板块,兼具防御性与性价比的红利策略始终是长期配置的最佳选择。
一、市场风格逐渐切换至基本面修复
这一轮牛市前期基本上是由流动性充裕驱动的,成长性科技风格涨幅扩张明显。9月29日,科创50市盈率已将近190倍,处于历史高分位水平,交易拥挤度也相对较高。经过一轮的快速上涨后,当前市场上行斜率有所放缓,结构切换的动能正在累积。当前,需警惕高估值公司盘整风险。但有色金属、食品饮料、家用电器、农林牧渔、非银金融等行业的市盈率依然处于近15年50%分位以下,依然存在布局机会。
此外,核心CPI下半年以来持续回暖。在诸多稳增长政策推进下,宏观经济持续温和修复中,权益市场核心驱动也有望逐渐从流动性水牛转向基本面修复支撑的业绩牛。在这个角度上,与宏观修复关系较强,盈利预期有改善的顺周期板块将明显受益,而顺周期板块中富含现金流稳定、分红意愿强的红利资产。因此,随着牛市风格的切换,配置红利资产能更有效对冲成长性板块的高波动风险,提高投资组合的风险应对能力。
二、政策加持推进增量资金共识
自2026年起,我国非上市型保险企业将全面实施IFRS17新会计准则,叠加此前已经运行的IFRS9准则,险资的金融资产划分将受到更客观审慎的监管。新会计准则将改变计量企业状况方法,从业务模式与现金流特征划分企业的金融资产。这将推动险资更加偏好稳定分红的权益资产,增加高股息资产配置占比,以此来降低新会计准则对其利润不确定性的影响。
今年以来,险资举牌(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达到或超过5%时,依法需进行信息披露的行为)已超30次,创2016年以来新高,其中举牌行业也主要以银行这类红利资产为主。险资对高股息资产的加速配置将为红利板块引入持续增量资金,同时作为A股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险资举牌方向将逐渐吸引市场其他资金跟随,推动低估值高股息板块的估值重估。
三、红利策略值得成为资产配置的底仓
1、红利策略的四大收益来源
红利策略的收益并非仅依赖“高分红”,而是由股息分红、股价资本利得、股息再投资与周期性估值溢价组成:
股息分红:上市公司将当年净利润的一部分以现金(或股票)形式分配给股东,是企业“真金白银”盈利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红利策略确定性收益的核心。
股价资本利得:股价长期围绕“企业价值”波动,而持续盈利是企业价值增长的核心,高股息股的“慢增长”会通过时间积累转化为股价的“慢牛”,是长期估值修复与盈利增长的结果。
股息再投资:本质是“用分红买更多股票,再赚更多分红”的滚雪球效应,尤其在长期维度下贡献显著,可以说是长期收益的“放大器”。
利率下行周期的估值溢价:利率下行时,投资者会转向“高股息股”寻求更高的确定性收益,容易获得估值溢价,是结合市场环境的“加分项”。
2、红利为何能成为资产配置底仓
2.1定位清晰:不追暴利,只做 “压舱石”
红利策略不追求一夜暴富,而是在市场起伏中提供持续的现金流和抗波动能力,尤其在新股民追逐热点、老股民“恐高” 的不确定环境中,能让投资组合更稳健,也让投资者在持有成长板块时更踏实。一旦高位板块回调,红利资产天然就是 “避风港”。
2.2长期跑赢:符合价值投资逻辑
红利策略的成功,本质是契合“好公司、好价格、好时机” 的价值投资标准。
好公司:筛选高股息、分红稳定的企业,这类公司必然有稳定盈利与充沛现金流;
好价格:股息率高往往意味着股价低、估值低,天然具备“好价格” 属性;
好时机:股息率与指数走势呈负相关—— 股息率高时指数多在低位,股息率低时指数多阶段性见顶,便于投资者把握底部布局机会。
从长期收益看,以中证红利为例,自2004 年12月31日基日起至2025年10月15日,其全收益达1071.21%,年化收益率12.97%,大幅跑赢沪深300(全收益576.33%,年化9.93%);且在沪深300下跌的年份,中证红利虽可能负收益,但跌幅更小、回撤可控,持有体验更优。
2.3时代机遇:低利率下的必然选择
当前低利率、宽流动性的市场环境,叠加监管层鼓励分红(2024年A股分红总额达2.4万亿,2025年上半年 288家公司中期分红1626亿),以及居民财富从楼市、债市、存款向股市转移的趋势,红利资产成为承接这部分资金的首选 —— 它既能提供高于存款、债市的收益,又比成长板块更稳健,是低利率时代高息资产的核心标的。
四、红利投资的三大误区陷阱
陷阱1:过度关注行业/个股分布 具体挑选对应管理人产品时,不必太过纠结持仓是否有煤炭、银行等行业,红利指数筛选的核心是 “现金流好、分红稳” 的企业,而非特定行业。只要企业基本面不变,即便行业短期波动,长期仍能获得股息收益。 陷阱2:追涨热点 避免 “红利涨追红利、成长涨追成长”,短期看似抓住热点,长期易在羊群效应中亏损。红利策略需长期持有才能积累复利,而非短期博弈。 陷阱3:因短期收益差距放弃纪律 短期行情内成长股可能涨40%-50%,而红利仅涨2%-3%,但历史证明,红利赚的是 “企业现金流的确定钱”,短期看似慢,长期反而稳 ——2025 年前8月成长板块领涨,但红利长期年化9.5%仍跑赢多数宽基指数。
五、通过红利+资产寻找机会
对投资者而言,配置红利资产无需纠结行业、无需频繁调仓,只需记住行业分布是筛选的结果,而非原因,核心关注企业现金流与分红的可持续性;同时坚守把收益交给时间,把波动交给分散,把判断交给纪律,让红利资产真正成为资产配置的 “压舱石”。未来市场将更加考验能力,可以以红利为底色,寻找非对称风险收益,通过红利+资产寻找机会:
红利+产业趋势(a股和港股的机会)
要求成长空间清晰可靠,能够大概率实现的市场空间,而非想象的潜在空间。而且公司增长不过度消耗资本,能兼顾分红和成长。
红利+困境反转(a股和港股的机会)
要求需求长期稳定,不能有萎缩风险。一般主要投资于行业龙头,行业成本曲线要足够陡峭,以保证行业底部龙头还有一定的利润和现金流。行业底部有吸引力的股息率,往往来自于极低的估值。
红利+出海(美股)
一般来自于国内产业龙头的国际化,由于已经是国内产业龙头了,公司的竞争力和现金流是不错的。从国内市场走向海外市场,这个过程往往有较强的确定性。国内小公司的出海,往往无法提供红利所需要的确定性。
六、总结:
红利策略不是“笨策略”,而是 “大巧若拙” 的长期复利工具:它不追逐短期热点,而是赚 “企业现金流分红 + 估值回归” 的确定钱;不依赖复杂择时,而是用 “定投 + 分散” 消化波动,用长期持有积累收益。投资者可以通过挑选管理人择股能力较强的红利策略产品,拥抱确定性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