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初的时候,京东和COSTCO的市值大概都是1万亿人民币。这大概相当于1/4个阿里巴巴、0.7个拼多多、5个唯品会、10多个永辉超市、15个名创优品。而永辉超市已经是中国线下商超的前三名,由此可见,进入万亿市值俱乐部是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有人会说,这样比较不对!因为阿里/京东是科技公司,而COSTCO/永辉是零售企业。但我们不要先入为主的定义啥叫“科技公司”,而是试一试回到事物的源头,来看看他们具体干的是什么事情,这样才好判断孰优孰劣。
无论阿里、京东、拼多多,还是COSTCO、永辉、名创优品,干的都是卖货的生意。如果说有差别,无非是线上卖还是线下卖,这就是电商和实体的区别;是自己下场卖还是承包给人卖,这就是自营和平台的区别;是琳琅满目什么都卖还是只卖某些特定商品,这就是综合百货和专业零售的区别。
这个分类,想必是没有分歧的,无非有人认为线上比线下机会大,平台更有盈利想象空间,大而全比小而美更好。但这没有关系,分歧缩小到这一步,我们就可以继续下面的讨论了。
多、快、好、省,你选哪个?
如果同意他们干的都是零售的活,那么就可以在零售的语境下来进行比较了。由于零售并不生产商品,而是做商品和顾客的中间商,因此就要有讨好顾客的真本领,这些本领大体可以分为多、快、好、省四类,可以聚焦,也可以兼有。我们以此对照来看一看三大电商:
阿里:在它崛起的那个年代,绕开中间商,把全国各种业态的商品统统搬上你的电脑屏幕,毫无疑问是主打“多”和“省”。通过自建支付宝和扶持三通一达,解决了“快”。这5年主攻天猫以来,把品牌和大牌系数线上化,阿里的注意力便主要放在了“好”上。眼下的天猫,简而言之,就是满足女性客户为主的逛和买的线上百货商场。
京东:它是靠家电和3C的“省”来打开局面,但在“多”上显然比不过阿里,所以用自建物流、次日达来加强自己“快”的优势。过去几年,扩品类上被阿里摁的死死的,物流的优势依然领先但菜鸟追得也很快,便宜显然也不再谈得上了。所以,京东做的更多是看重正品保证、次日达、退货方便这部分品质生活客户的生意(男性更多一些)。
拼多多:在阿里把精力放在天猫和“好”上的时候,拼多多用微信流量和聚划算的玩法复活了阿里的弃子——低端商品的白牌卖家。由于崛起太快,拼多多的多、快、好现在都谈不上,就靠把一个“省”字干到极致,迅速撕开了阿里的马奇诺防线。
你看,这其实是合乎逻辑的:在购物的鄙视链上,女人比男人好,穷人比富人多。所以,阿里锁定的目标客户比京东更优质,而拼多多讨好的用户基数则比阿里大。所以,经营的成果、市值的起落其实遵循着很简单的常识——当然,这都是事后诸葛亮了。
现在不是流行学习COSTCO嘛,看了三大电商后再来对比它,我们就知道它的厉害之处了。COSTCO在零售四大件中,既不多(不超过4000个SKU),也不快(几乎不做电商),唯独把“好”基础上的“省”做到了极致——卖你最想买的东西,给你最实惠的价格。
这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非常难:怎么保证选的SKU既独特但又不至于小众?订货量具体多少才能既不过剩又不缺货?这都不是只靠“做减法”就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有点类似炒股票时的自缚手脚——只买10个自选股中的股票,不做交易不择时,买卖动作只遵循最简单的标准。
不过,多快好省都只是最终的结果,它一定是在你做对了某些事、且持之以恒的去做了之后,才体现出来的竞争优势。那么,到底要做且做对哪些事?
怎样才能做到多、快、好、省?
最重要的是时机!
沃尔玛崛起于美国的中产阶级兴起、住郊区的house成为主流、家家有车、冰箱普及的年代,换言之,它抓住了欧美中产生活方式流行的时机。因为做大卖场最早,所有人气最旺,于是“多”就顺理成章,接着就能腾出手来改进快、好、省。
同理,阿里巴巴崛起于.com兴起的00年初,只要率先把买家卖家撮合到互联网上就赢了一大半,这就类似于在浦东开发时就大规模在陆家嘴囤地是一个道理。当然了,阿里看到了这个前景,其他人也看得到,最终还是要比谁能活得下来、活得好,例如,同时期的卓越、易趣、当当网就都没能扛下来。
相比阿里,京东晚了一步,但却率先占了手机和家电线上化这个坑,也积累了仅次于阿里的互联网原住民,这相当于在浦东的次核心区囤地成功。拼多多类似,PC和移动互联网大开发的时代没有赶上,但是在“社交电商”(严格来说就是微信内部流量)这个势头正盛的新开发区囤地成功!
但仅仅抓住时机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办法把看明白了这个生意的竞争对手挡在外面。时机之外,就是要建立一套专属于这门生意的基础设施,让你的零售生意具备独有的规模效应、网络效应。
这个基础设施,放在沃尔玛身上,就叫“供应链”——让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高速运转的一套硬件和方法,包括采购、仓储物流、门店运营、集团管控等等。单个看都不难,全部弄好,且做到最高效、最便宜却很不容易。举个例子,沃尔玛的卫星系统是仅次于美国军方的最强民用卫星网络。
放在阿里巴巴身上,这就是旺旺、支付宝和菜鸟网络这些独门创新。旺旺解决的是线上零售的交互需求,支付宝是线上零售的资金流解决方案,三通一达和后来的菜鸟则是线上零售的物流网络。把零售搬到线上的过程中,可以说是一片荒原,阿里创造性的开发或者整合了这些电商时代的电话线、电厂、高速公路,可以说是居功至伟,也是它赚钱最多、市值最高的市场回馈。
京东稍微逊色一些,最拿得出手的就是自建、自营的仓储物流和末端配送。这比社会化的菜鸟体验更好,但成本更高,比一体化的顺丰更适合电商的需求,但适用面更窄,因而成本也更高。所以,我们只能说京东也有自己的基础设施,但论在电商时代的开创性,以及对全社会的溢出效应上,和阿里及顺丰还不是一个量级的选手。
按照这样的角度来看拼多多,尽管它搞对了时机、做起了规模,但它依然只能被定位于资源整合者,而非商业拓荒者——成功的整合了微信的社交流量,成熟的线上支付,被阿里催熟的廉价快递——当然,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很厉害了。但它毕竟尚未如阿里一样,造出一套和新大陆所匹配的新设施。所以,它的竞争力是否足够牢固,未来回报是否足够丰厚,还是未定之数。
最后,如果时机不是最好,或者基础设施也轮不上自己去干,那也还有一种办法可以活得很好,那就是老老实实的做好产品,实现“人无我有,成本最优”——这也就是COSTCO的精髓之所在。下面就会说到。
一万亿,谁更配?
这里就可以拿线上的京东和线下的COSTCO来做比较了。
它们的毛利率都是13-14%,净利润率2%多点,粗看下来是差不多的生意,但我们要仔细琢磨这些数字的实现过程,就发现实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商业物种。
京东在2020年实现了2.6万亿的GMV,你大致可以理解为:它在互联网上占了一个很热闹的场子,场子里头1/3的场地卖自家的东西(主要是家电和3C,搭配上日用百货),按照8%的毛利率赚商品差价,2/3租出去给被人经营,按照2-3%的比例提流水分成。这样,它就靠自己卖了6500亿的货,收了其他卖家530亿的租,以及帮其他卖家做配送收了400多亿的跑腿费,合计收入7500亿。
由于家电和3C、日用百货都是大路货,因此毛利不高,即便算上场地租金,京东也只能实现不到14%的毛利率。不过没关系,互联网就是靠的薄利多销嘛。但是,京东的卖点是正品、次日达、随心退,所以它还要花很大的成本把货送到你手中,这笔开销,大致是收入的6-7%。因此,它实际的毛利率只有接近8%,利润率2%多点。
你看,京东的关键就是“薄利多销”,而且,要不断的加入百货、服装、美妆这些新品类来让自己显得琳琅满目,否则,即便利再薄也未必能多销。但我们知道,这都是阿里的优势品类,去抢也不是不可以,但必定是一番恶战。
那么,能不能像阿里一样以收租为主呢?答案是很难。收租的前提是场子的地段好、够热闹,这个方面,前有阿里压顶,后有拼多多快速反超,最好的时机肯定是已经过去了。
再来看COSTCO。尽管它的收入只有约1万亿人民币,比京东场子里产生的流水小多了,但却非常简单、精干、高效。
具体来说,我只做好4000个SKU的精选商品,再把毛利率压低到14%这样让竞争对手无利可图的水平,就足以让每个门店的人气最旺、流水最高,保证门店开一家成一家——标志就是,每个门店平均都可以实现2亿美元的收入,坪效几乎是传统商超的5-10倍。
几十年来逐步攒到800家门店,每年再不紧不慢的开几十家,保证15%左右的复合增长。这几乎就是一种“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扫地僧打法,丝毫看不出面对互联网、新零售、社区团购的焦虑。这种心态和做派,倒的确是和他们的投资人芒格挺像的。
所以,如果比较商业模式、竞争力、市场空间,京东和COSTCO自然是各有各的好。但如果我们不谈商业,只讲常识,显然,京东显得有点复杂,甚至复杂到要弄出京东健康、京东金融、京东物流等一长串上市公司来,难道一个企业厉害与否是看它控制了多少数量和市值的上市公司吗?如果用这个标准,当年日本的综合商社那可更风光咧。另外,新零售、拼好货、社区团购,什么风口冒头京东就要尝试什么,不断变换的风口和赛道,看着都觉着有点累。
相对来说,COSTCO就比较简单了,甚至简单到近乎无聊,包括它的增长也是无聊到以每年15%的速度慢慢拱。
或许,对于既抓不住风口,又搞不对赛道的公司们、朋友们,只有一个法子能够经营得还行、生活得还行,这就是通用汽车的传奇CEO斯隆那句话——人无我有,成本领先。
作者: iamcf
来源: 常识就是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众多,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故仅标明转载来源。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立即删除内容!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