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早期的辉瑞与三生的PD-1/VEGF合作,还是近期恒瑞与GSK的PDE3/4+11个临床前项目120亿潜在总里程碑来看,今年海外BD是推动A股和港股创新药持续上涨的“催化剂”。部分重点布局创新药领域的基金最高收益实现翻倍!
根据公开信息可以了解到,25年H1国内创新药已经签署近100项海外BD,交易同比增长45%,总金额近500亿美元,占全球的44%。对比24年来看,24年全年仅交易94笔,总金额达到519亿美元,意味着25年H1就已经达成24年全年的规模,25年下半年还有ADA(美国糖尿病协会会议)、CSCO(中国临床肿瘤学会)、ESMO(欧洲肿瘤学会)等等大会都是会产生BD的,25年全年增长趋势明确,并且从从管线治疗领域来看,23年到24年,肿瘤出海交易从72%下降到61%,而代谢和自免占比从12%提升至25%。也指出国内药企通过平台化将能力圈拓展至肿瘤之外。
并且,在瑞穗证券报告中指出跨国制药公司发现了国内存在不少价值低估的创新药管线,比美国同类产品会更加便宜。另据雷蒙德·詹姆斯生物科技投资银行的数据,2024年大型制药公司获得授权许可的资产中,约有三分之一来自中国,该行预计此类许可交易的比例将进一步增至40%-50%。肉眼可见,中国创新药在ADC,双抗,CART和部分疾病小分子领域,已不落后于海外,并且在估值低洼的情况下,更加凸显性价比。
此外,海外MNC正面临着专利悬崖问题,未来10年需要自研或并购管线来填补超2400亿美元的市场空缺,根据摩根士丹利基于专利悬崖报告了解到,到2030年,安进(67%)、BMS(63%)与默沙东(56%)面临的收入风险位居前三甲,但从药品销售额来看,貌似默沙东潜在损失最大。但大部分MNC手握高额现金或可借负债,例如BMS手握109亿美元类现金,默沙东手握137亿美元类现金。这类海外大型企业对具备强产品力的国产创新药管线是求贤若渴的。
目前来说,截至7月29日,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及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年内涨幅均超过111%,其中市盈率处于过去十年46%分位水平,偏合理,但市销率角度来看,市销率已经处于过去十年99%分位水平,存在一定高估的水平。当然结合政策温和周期和商业化元年角度,不宜对医药远期太悲观,但不建议过分追高,适合小跌小买,大跌大买。毕竟创新药行业属于高风险高收益行业,波动较大,要把控回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