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8月15日,国内公布多项经济数据,如社会融资规模、社会零售品销售额等,虽然均不及预期,但股市对经济数据相对脱敏,一路向上。8月13日,上证指数收于3683.46,突破2024年10月8日盘中高点(3674.40),8月18日上证指数收于3728.03,临近2015年8月21日(3748.16)。周内wind全A日均成交额2.1万亿元,环比23.90%;同期日均融资余额在2.05万亿,市场热情较高。往后看,股市新高之后,该往何处?
1、国内股市:不断新高,短期若有调整幅度也有限
8月以来外围的干扰因素或在逐渐明晰:
1)中美关税谈判,第二次谈判结果出来之前,美国增加印度的关税,主要是因为其购买俄罗斯的相关产品,从而引起市场对中美谈判结果的担忧;8月15日伴随美俄两国总统会晤,特朗普表示取得重大成果。由此市场对中美关税谈判的预期向好。
2)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美国7月CPI同比2.7%,预期2.8%,主要是食品和能源拖累;核心CPI同比3.1%,预期3.0%,主要是核心商品和房屋。华创证券估算,假如最终关税税率提升至15.3%(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8月6日最新估计),剩余尚未体现的关税对核心商品价格、整体CPI拉动分别是0.8-1个百分点、0.14-0.2个百分点。如果从美联储制定的通胀目标来看,9月降息存在不确定性;但从经验角度9月大概率降息,也就是2015年以来只要会议前1个月市场定价的调息概率超90%,美联储都调息了。
根据过往经验,若美国预防式降息,新兴市场的股市存在机会。广发证券认为本轮全球资金再平衡的逻辑是,在美国基本面、美元和美债信用走弱的背景下,美联储被迫重启降息,资金流向短期景气度强于美国的非美资产。中国A股和H股作为新兴市场的重要资产,具有较大的吸引外资的潜力。
6月以来A股在基本面缺少支撑的背景下,走出流动性牛市。基于美银美林8月全球与亚洲投资经理调查,对于中国市场,投资者多了一些信心:1)相比7月,37%的投资者愿意在更多宽松信号后加仓,高于6月的29%,同时也有7%的投资者(6月为3%)在反弹后获利了结;2)虽然亚太区域,日本仍是第一看好区域,但中国升至第二;3)中国市场,投资者看好的是AI、分红和互联网。
当前对于A股而言,市场仍有涨多了下跌的担忧,整体而言不应过度担忧。
华创证券回顾了A股5轮牛市,认为流动性收紧是历轮牛市回撤的主要促发因素。指数在突破新高后发生的回撤,微观流动性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且回撤幅度显著低于整体水平和突破新高前样本的回撤幅度。以04/07的最低点3041作为上轮回撤区间最低价、以08/14的最高点3705作为本轮回撤前最高价计算(均考虑回撤幅度和回撤区间交易日的中位数),中性假设下上证或于21个交易日后回撤至3269-3358区间,回撤幅度在9.4%-11.8%之间;但若出现产业政策或宏观流动性收紧可能会出现更大的回撤幅度。
不过,金斧子投研认为短期不利的产业政策(反内卷不是不利政策)、宏观流动性收紧或不太可能,更多是精准度提升。
2、国内债市:短期调整居多、建议固收+
8月11日-8月15日,在投资者风险偏好继续提升、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8月12日)下,债市继续调整,10年期、30年期国债及10年期国开债到期收益率变化为5、7.7、6.6BP,同期中证全债变动-0.32%,今年以来仅上涨0.81%。8月18日,10年期国债活跃券到期收益率上行3.5BP,到期收益率为1.78%,30年期国债ETF(511130)下跌1.21%,股债跷跷板极致演绎中。
个人消费贷贴息缘何对债市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财政贴息相当于定向降息,如此央行总量工具必要性下降,结构性政策或抑制“全面降息”空间,也利于防止资金空转。8月15日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央行对国内经济定调积极,如此短期内政策加码紧迫性降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新增"落实落细"的表述,后续央行调控或延续“精准滴灌、有的放矢”导向。
金斧子投研中心并不认为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要转向,当前国内基本面并不具备转向的条件,而是更加精细化管理。7月社零环比有所下降,国内需求仍不足,回顾2023年就推出财政贴息的四川省社零数据,在短期或有脉冲,但中长周期看仍存在压力。
浙商宏观认为货币政策仍维持适度宽松,而非转向紧缩。对于后续货币政策,全年看,预计2025年货币政策维持宽松基调,与财政、产业、就业、社保等各项政策形成政策合力,我们预计年内央行还有一次50BP降准,以及20BP降息。
因此对于债市而言,当前属于调整而非反转。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到一定高度如1.9%以上,若股市出现调整,将是债的机会。
整体而言,今年债市相对难做,今年以来至8月8日,稳健平衡类产品平均上涨3.26%,若考虑上周市场情况,该收益会再降一点;若是叠加转债、REITs等进取类策略,平均涨幅为7.04%,需要关注的一点是两类策略不同管理人及产品分化较大。往后看,流动性支撑下权益类资产行情仍在,建议客户适当减少债券资产的比例、适当择机增加权益资产,或者用固收+产品一键配置,如债+中性策略、债+指增等。